作为一名书虫,我想跟大家交流四个问题:什么是书?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读什么书? 什么是书? 书是指装订成册的著作。《说文》解释:“书,著也”,又说“著于竹帛谓之书”。书是人类用文字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物质载体。 书籍的形式有石头、甲骨、玉版、竹简、木牍、金属、布帛、纸、电纸等;装帧形式也几经演进,先后出现过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简装和精装等形式。 为什么读书? 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见效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读书费时太多是怠惰,过分藻饰装璜是矫情,全按书本条文断事是十足的学究气。 读书不可专为反驳作者,也不可轻易相信书中所言,也不能仅为寻找谈话资料。而应当权衡轻重,有些书浅尝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咽,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有些书也可请人代读,但只限于题材不重要、质量不高的作品。 知识改变命运和气度,读书提升个人修养,因此,读书不需要有很明确的目的。读书是培养一种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对转变观念很重要。读书可以使人更充实,让思想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每天同样的24小时,却将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无尽遗憾。 怎样读书?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积累了大量的读书经验。例如“一目十行”,这话出自《粱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一眼看十行不大可能,但用来形容读书敏捷恰到好处,当今科技飞跃发展,各种书籍浩如烟海,要浏览大量书报,确实需要点“一目十行”的本领。“二分群书”,语出梁启超主次分明的读书习惯,他把每天要读的书分为二类,一类是一般的,粗读;一类是有价值的,细读,格言还要精读。利用“三余”出自于三国时期著名教育家董遇常教导学生“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宋代文豪欧阳修对此深有感慨地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三上”语有夸大,也不利于健康,不足为训,但也说明抓紧一切时间读书是何等重要。还有读书“四到”、贵在“五用”、学避“六蔽”、“七焚七录”、“八面受敌”、辨明九事、百家百遍、日记千言和万卷万里等典故。 快速阅读法是一种从文字中迅速吸收有用信息,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此法为美国教育学家比尔.科斯比和苏联著名学者奥.库兹涅佐夫等人提出,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此法包括三种方式:第一,跳跃式阅读,即读书时跳跃式开头、读领头句、读结尾。第二,扫描式阅读,即阅读时视线要垂直移动,“瞄准”重要字词语便可。第三,组合式阅读,即群读,不是一字字地看而是一组组地看。 采用快速阅读法要注意,不重复阅读;阅读时不出声;集中思想,边阅读边理解;阅读时采用记忆的方法。在读书中,要善于博采古今方法之精髓,为我所用,切忌照搬硬用;要善于摸索和总结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 读什么书? 喜读之人心境往往比较恬淡,但读书并非越多越好。俗语“看山看大山,读书读原著”,读书首先要选书! 读几本文学经典名著,如《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中国四大名著等。名著之所以称之为名著,是因为它有永恒的主题,有经典的人物形象,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超凡的艺术享受。 读一些历史书籍,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中国近代史纲》等。对国家的古代史、近现代史有起码的认知,了解祖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懂得爱国。 读几个名人的传记,如《拿破仑传》、《名人传》等。从名人的人生经历中得到感染,受到启迪。 读好所从事职业的专业书籍。这种书籍应该作为重点读,认认真真地读,尽量达到广、深、透,这是提升从业能力必须要做的“功课”。 读些有关教育的书,如《哈佛女孩刘亦婷》、爱丽丝.米勒的《天才儿童的悲剧》等。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教育子女都是你的必修课。一个家庭能否兴旺发达,取决于教育。 读卫生常识方面的书。如《家庭医生手册》,并将其作为工具书经常查阅,既可防小疾引发大患,又可减少不必要的医药开支和用药的副作用。 读与自己爱好相关的书,增添生活情趣,使爱好朝着擅长的方向发展。 读书如旅行,有些路你不走下去,就永远不知道它的美!“八小时内决定你的专业,八小时外决定你的人生!” (作者:杨书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