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2000年,我进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学习,有幸师从徐品高,聆教三年,获益终生。 老师身上有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风骨,一生淡泊,于功名利禄、衣食住行最无所求,惟醉心于学术精研,杏坛设教,提携后辈。 初见老师,是在研究生入部面试,由于大四荒惰,对考题心中无底,紧张之余,生怕老师责备。老师耐心的一句“不要着急,慢慢想”,让我慢慢放松下来,勉强完卷。不料几天之后,老师将一摞厚厚的资料交到我手上,从基础理论到武器系统、导弹、雷达、指挥控制等专业知识,内容丰富,由浅及深。 我这才知道,面试后,老师针对我的实际情况,于百忙之中亲自编制了这套教材。后来他更亲自讲授,辨析释疑,其对后辈的谆谆教诲、悬悬而望之心,以至于此。正是在老师精心培育之下,我才顺利转变角色。师恩厚重,至今思来,于我实为终身之福。 老师一生参与多个型号研制,历尽艰难,身患顽疾,长久砥砺之后,对人生荣辱沉浮看得更加透彻。他数易岗位,每次都是令到即行。一生多次获奖,荣誉无数,但他从不张扬,作为学生,我也是后来才慢慢了解到老师辉煌的过去。 老师早年参与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武器的研制与改进,数次痛击来敌,护卫祖国蓝天,至今仍流传有“航天三徐”的名号。晚年,他专注于先进防御体系研究,这个领域国外无参考,国内属空白。老师以近古稀之年、带病之躯,经常伏案整日,去世前仍在钻研,手书文稿数百万字,终成防空体系理论。 无求品自高。老师虽已逝去,但其治学之严谨、学识之渊博、工作之兢业,为学生树立了终生的榜样。他身上沉淀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于个人利益无求,却求得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勃勃发展,求来了祖国蓝天的宁静安详。 (作者:张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