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烽火狼烟到快马扬鞭,从甲骨铭文到鸿雁传书,从电报到电话,从QQ到微博,尺素之情未变,但信息传递的方式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臻成熟,使得人们的社交方式也同步转变。微信的横空出世,“中国脸书”——人人网遭遇的滑铁卢,QQ、微博的集体“沦陷”,都显露出人与人交往方式的流变。 乔布斯,这个当代世界神话般的人物,带领着一个团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谷歌公司,这个科技创新的优质平台,更是把人类智能科技的成果惠泽及普罗大众。而基于智能手机研发的各类应用程序(APP),也正如火如荼地参与着时代的变革。 微信,这个恨不得成为当前移动互联网代名词的社交工具,每一次版本更新都改变着一点人们的移动生活。从“摇一摇”到“扫一扫”,从打飞机到抢红包,微信在“攻城略地”的同时,也不断丰富着用户的想象力。“扫一扫”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超级大入口,使得二维码遍布于电梯间、公交车里、电视荧屏甚至路旁电线杆上。 朋友圈作为一个相对私密化的社交场所,不同于微博,没人愿意听你高谈阔论或者自言自语。从一开始的晒吃、晒玩、晒惊喜,到后来分享心灵鸡汤、美食养生、生活窍门、做人真谛、野史评传、时事见解等公共撰文来保持活跃度,以显示自己的生活状态。然而,在这个圈子里,除非你是名人或者领导,否则你的话只能被信息海洋淹没。 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总会带来传播内容(讯息)的变化。人们参演着各种狂欢式的社交盛宴,也消费着各种公共话题。在以往的任何时代中,信息与意见从未如此繁杂。每个人的“ 喧哗”都希望得到回应(否则就会保持沉默),但“ 众声喧哗”也随时会吞噬掉每个人的声音。 在网络生活中浸泡久了的人,可能都会渐渐发觉这一点,于是很多人选择了退出,不再在微博发言、关闭朋友圈,从发言者退居为观众。笔者认为,这不失为一种在“众声喧哗”时代保持清醒的做法,后退一点,安静一点,从碎片的海洋中耐心拼凑完整的画卷,在喧闹的广场上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作者:成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