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漫谈 苍凉沉郁,富有哲思——王晋康 科幻迷们都叫他老王,其一自然是因为他年龄大,1948年生人的老王毫无疑问是“新生代”作家中的大叔级人物;其二是因为老王是其中最先进入科幻作品繁荣期的一位,他1993年由于给女儿讲故事偶然闯入科幻界,当年便凭借处女作《亚当回归》夺得科幻征文的首奖。 王晋康的作品风格被普遍认为是苍凉沉郁、冷峻峭拔,富有浓厚的哲理思考。从题材上讲,他的作品大都与生物学、医学有关,作品中体现出深厚的哲学思考—— 或许,这与他是一名机械类的高级工程师不无关系。 我认为,最能体现老王风格的作品非《类人》莫属。在《类人》中,若干年后人类已经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在工厂里“制造”出人类,但为了保证自然人的权利,规定类人不得拥有指纹,不得生育后代,一经发现即会被“销毁”——像一件产品一样。类人工厂的总工程师何不疑基于对自己作品的爱,偷偷制造并抚养了一个有指纹的类人孩子,由此引发了32年后一场人类和类人之间的冲突和斗争。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是“任何生物均有生存并延续种族的欲望”,而从上帝视角来说,人类与类人或者其他生物并无本质区别。 《生死平衡》和《十字》可以算是姊妹篇,内容均是关于疾病和医学理论的。前者的科学内核是“现代医学关注于个体存亡,而真正的医学应该关注人类整体的存亡,允许淘汰一定的不良基因”,将这个理论延伸,就成了《十字》中的医学理论——适度纵火理论,即通过适度的人为传播病毒来保持人类整体的免疫能力,以达到筛选优良的人类基因的目的。 《生死平衡》发表时,正值SARS在全球蔓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近年来埃博拉等病毒的传播也引发了大家对现代医学理论的思考。在关注个体的“小爱”与关注整体的“大爱”之间,我们究竟如何取舍?这或许也是老王向人类的一个诘问吧! 王晋康的作品悲天悯人,有着明确的科学内核而又充满人文气息,往往能引发读者的深思。他对科学这个“现代宗教”秉持着一定的中立态度,既提倡运用科学的思维来看待世界,又不片面夸大科学的进步作用,富含哲理,引人深思。 气势恢宏,绚丽多彩——刘慈欣 刘慈欣的作品我个人比较推崇,他的作品注重科学的内在美,作品内核往往都有坚实的科学设想作基石,被称为国内“硬科幻”的代表人物。 刘慈欣的作品题材广泛,既有以宇宙、文明为题材的《三体》系列、《流浪地球》等,也有以基础物理为题材的《球状闪电》、《全频带阻塞干扰》,还有以工程为题材的《地火》、《中国太阳》等。 先谈谈登上畅销书榜单的《三体》系列三本书吧。在书中,刘慈欣用他超凡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神奇而又黑暗的宇宙图景——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一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游荡着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书中的三体世界、黑暗森林法则、维度打击、光速飞船等概念,都让读者“脑洞”大开,看过之后大呼过瘾。 《三体Ⅰ》是首部登上中国畅销书榜单的科幻小说,这表明《三体》不仅深受科幻迷的喜爱,还征服了很多本非科幻迷的大众读者的心。 《球状闪电》是我认为刘慈欣小说中科学内核最“硬”的一本。小说以球状闪电这个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为线索,通过主人公的一系列遭遇一步步揭开它的面纱,最终将真实的科学美呈现在我们面前。 可以说,在这部小说中,球状闪电就是 真正的主角。在刘慈欣的笔下,球状闪电仿佛拥有生命一样,安静时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凶狠时则变成一个疯狂的巫师,一次次从科学家的面前逃脱。而故事结尾对于“量子人”的设定,也让这个作品有了更多的人文气息。 刘慈欣的作品气势恢宏,想象力丰富,故事情节非常引人入胜。但作为一部科幻作品,透过故事主干,对科学概念娴熟运用,对未来科技发展、社会形态、宇宙图景大胆想象,才是其作品的最大魅力所在! 星光璀璨 各有所长 除了老王、大刘外,何夕、钱莉芳、韩松等也都在科幻舞台上有着各自的一席之地,他们的作品风格鲜明,各有所长。 何夕的代表作《六道众生》以佛教的“六道轮回”为切入点,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着科学理论基础的六道世界——在量子力学中,普朗克常数被认为是构成世界最小的“砖块”。小说中,描述世界的数学方程恰好有六个可能的稳定解,对应了六种普朗克常数“砖”,造成了六个平行世界同时存在。以科学理论作为小说构思的基础,这是何夕的一贯风格。他的作品风格冷峻,想象奇崛,叙事多采用第一人称,代入感很强。何夕虽不多产,但作品自成一家,值得一看。 在钱莉芳的《天意》中,外星人“龙羲”驾飞船来到地球,意外着陆在海洋上,后来被困地球。为了脱困,龙羲化名“伏羲”,帮助仍处于蒙昧状态的人类文明快速迈进。他帮助人们移山填海,再通过时光扭曲返回到意外发生之前来脱困。他先后物色到嬴政、张良来帮助他,最后找到了韩信…… 钱莉芳的科幻作品至今只有《天意》和《天命》两本,但糅合了历史、神话、科幻等元素,让人读起来耳目一新,其对历史和科幻的巧妙构架令人叹服。 韩松的作品有着明显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内容阴暗冰冷,个人认为是一位“非主流”科幻作家。他秉持文以载道的理念,反对科幻的“科学中心主义”,其作品大多隐喻现实、反映现实并试图影响现实。 以《红色海洋》为例,作品描述了未来核战争后陆地生态系统全部毁灭,残存的人类把自己改造成了生活在海洋中的水栖人,同时把蓝色海洋改造成了红色海洋……小说展示出了一幅诡异惨烈的人类文明全图,但其中更多的是隐喻人类“自我争斗、相互残杀”的历史,寓言意味大过了科幻故事本身。 时代正好 焰火绚烂 其实,科幻作品与科普、玄幻、侦探、推理乃至纯文学作品并无明显界限。但在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科幻类时,我比较认同王晋康的观点:它是否以科幻构想作为作品的核心架构,换句话说,就是作品的成文是否依赖其中的科幻构想。此观点下的科幻作品接近我们所说的“硬科幻”,从这个角度来说,钱莉芳、韩松等人的“软科幻”一定程度上只是以科幻作为手段,内在的“核”或是隐喻现实,或是映照历史。 对于科幻读者,不论软硬,科幻作家的作品不仅带给了我们一场想象力的盛宴,更有科幻之外的思考。中国科幻走过了一条艰辛又坎坷的道路,幸运的是,现在正是一个好时代,科幻读者群体正在不断壮大,科幻的焰火正在熊熊燃烧。作为一个科幻迷,我惟愿这场焰火继续绚烂绽放! (作者:张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