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15周年 >> 要闻
上天技术落地用 丰硕成果惠泽广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4/07/0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造福百姓的15年

15 年,如果融于历史长河,仅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民用产业而言,15 年的坚守,换来了一次次华丽的蝶变。

15 年来,集团公司始终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方针,以国家行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以提供有效技术解决方案、破解重大技术难题、实现重大装备国产化为目标,努力发挥航天技术优势,推动航天技术向国民经济各领域转化应用,在卫星应用、特种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先进材料及应用、电子信息产品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突出技术优势和航天特色的专、精、特、优项目,产业收入由集团公司成立初的84 亿元增加至2013 年的827 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为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回馈社会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高科技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中国名言,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下简称NASA)“上天”的科技造福于民的真实写照。用NASA衍生品报告中的话说,“集合了人们智慧的航天技术,只有回到人们中间,才真正具有价值。”

诚然,与辉煌的“飞天梦”相比,中国航天在“接地气”方面的成绩同样不可小觑。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中国航天早已不再孤居“象牙塔”,高、精、尖的中国航天技术已逐步走下神坛,航天技术和民品开发的互动十分活跃,许多远在天边的航天技术和产品其实早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实现了“交会对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的餐桌上就蕴藏着航天“基因”。当你工作一天,想迫不及待地回家洗个热水澡冲散一天的疲劳时,你会发现太阳能技术就是较早一批走下“神坛”的航天技术……

不难发现,曾经神秘高深的航天技术已渗透至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航天技术和产品回到地球后已显出其独特魅力。正如航天人自己所说,“其实,人人都在享受航天科技,而且是在不自觉地状态下享受着。”

任何人都无法预测航天技术将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可以肯定,任何一项先进的技术都不应该禁锢在神秘的殿堂之中,步入平凡百姓的生活,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是它的必然归宿。

在发展中勇于担当

2003年,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共同经历过的一场生死考验——非典。当时全国各地的公共场所门前都安装了一个新鲜设备——红外线温度计。这个为防治非典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红外线温度计就是源于航天领域的红外线天文观测技术。

2008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震后打出的第一个电话、建立的第一个临时应急指挥通信系统、传出的第一段视频图像都是采用了卫星应急通信系统,这充分显示出卫星是抗震救灾最可靠的“生命线”和“保障线”。

2009年,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做出减少排放的庄严承诺。结合国家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导向,集团公司投入更大的精力致力于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事业,努力发展清洁能源、环保设备等产品,将航天科技的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到节能环保领域,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懈努力。

……

如同肩负着富国强军的神圣职责一样,集团公司在利用航天技术服务经济社会的同时,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航天核心技术与能力优势,服务社会、造福大众。比如,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抢险救灾中,集团公司利用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等技术,有效提升了抢险救灾能力,降低了灾害损失;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开发的卫星数字投递业务,建设“农家书屋”,丰富了广大偏远山区群众文化生活;积极推动航天育种、生物制药等技术的应用,来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

在风云变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集团公司依托核心技术衍生的军民结合产业破浪前行,使尖端技术不仅改善着每一位普通百姓的生活品质,还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动力,更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担责。

开启人类新经济大门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崛起的航天民品,被形象地称之为中国航天的第二次创业。从那时起,航天技术开始在国民经济建设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民用航天产值已占据航天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投入产出比高达1∶10。这款经济发展的“倍增器”正在释放着巨大的能量。

在卫星应用领域,集团公司充分发挥天地一体化及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专业方向齐全的优势,为用户提供“天地一体”系统解决方案,形成了从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卫星运营服务到地面设备制造的完整航天产业链,为政府、行业及国际市场等客户提供服务;在卫星通信、北斗导航、遥感数据应用、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和系统集成项目,在现代交通、海洋渔业、救援减灾、资源调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2013年集团公司卫星应用产业实现收入近60亿元。

在特种装备领域,集团公司依托航天特种技术和装备制造能力,重点面向能源化工、机械装备、汽车等行业领域,开发了以燃气输配设备、增雨防雹火箭、特种泵阀为代表的装备制造及服务等业务。依托液体火箭发动机流体控制技术开发的长输管线输油泵、高速泵、安全阀等产品,直接替代进口,成功应用于我国10余条成品油(原油)长输管线;增雨防雹火箭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在60%以上;在燃气调压输配设备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分布式(气态)能源装置系统处于先导地位,国内商业化应用市场占有近50%。

在节能环保设备领域,集团公司利用空气动力学、气动热等航天专业技术,开发了一系列高效低能耗、高可靠性的节能环保装备。其中,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总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累计签署项目合同31个,合同总金额近100亿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烟气气动脱硫装置和脱硝装置,已经成功应用到华能集团、中石化集团的20多个项目上;同样是“航天特产”的集成冷冻站,其材料费用和占地面积与传统冷冻站相比能节省30%,目前,北京地铁9号线郭公庄站、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等多个标志性工程均采用了该航天成果。

在先进材料及应用领域,集团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特殊功能的材料。其中,绿色环保印刷版材产品拥有自主核心技术,整体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突破了制约我国柔印行业发展的版材供应瓶颈。2013年,该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7%,出口收入突破1亿美元大关。此外,集团公司开发研制的空客A320碳/碳刹车盘,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国内第一个A320系列飞机国产刹车盘零部件制造人批准证书,打破了国外市场垄断;双金属复合管产品技术优势明显,已覆盖中石化、中石油所属18个油田60%以上的腐蚀区域。

在电子信息产品领域,集团公司依托航天电子及信息技术,积极向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延伸、转化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核心技术的电子信息设备、元器件、软件及服务等产品,如红外轴温探测系统市场占有率三分天下有其一,石油钻井测斜仪产品市场占有率近20%。

中国航天步履矫健。未来,航天民用产业必将乘风破浪立潮头。(杨蕾)

京ICP备13027524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网站管理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网站运维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技术支持:北京航天四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