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高分二号卫星发射
四季歌声:高分二号任务试验团队发射场故事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4/08/20

这是一颗特殊的卫星,人员两次进场,受其他型号影响举一反三,研制期间面临多重挑战。从2013年11月进场以来,这颗卫星见证了晋西北高原的冬、夏、春、秋四季轮回。

2014年8月19日11点15分,艳阳高照,初秋微凉,当长四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喷射着炫目的尾焰托举高分二号卫星飞向广阔苍穹时,人们不禁好奇,这颗特殊的卫星在发射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波三折?

冬:攀越高峰 遇发射推迟

高分二号卫星是目前我国研制的空间分辨率最高的民用遥感卫星,科研人员在三年研制期内实现了诸多技术突破。

过去我国遥感卫星的定位精度多为百米量级,为提高图像质量,高分二号卫星在设计之初对定位精度的要求就是“无控制点条件下优于50米”。

指标一提出,科研单位内炸了锅。“从百米量级到50米,我们能做到吗?”不轻言虚妄目标,但在行动上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早已成为中国航天人的工作习惯。

经过研制团队反复的方案论证,高分二号卫星的定位精度终于达到了两位数,但离既定的50米尚有一段差距。要不要降一降指标?这样的踌躇,科研人员不是没有过。然而,他们深知“行百里者半九十”。高分二号卫星“老总”们一拍板,方案阶段的卫星指标不容商量!

跋山涉水,成功往往在攀至高峰踮起脚尖后即伸手可及。通过不懈攻关,高分二号卫星研制团队终于在正样阶段使卫星定位精度提高至优于50米。

高分二号卫星的相机口径大、焦距长,并且由于镜头装调精度高,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大部分装调和测试工作只能在后半夜地铁和车辆都不运行的时刻进行。镜头设计师罗世魁便白天进行模型修正和仿真计算,半夜再与装调人员一起测试。最终,镜头的装调因子达到了近乎设计值水平,实为难得。

在高分二号卫星发射任务中,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还要搭载一颗波兰小卫星,这也为火箭发射增添了风险。2013年8月,火箭研制团队开始搭载设计工作,由于火箭11月就要进场,设计工作时间紧,技术难度大。根据波兰方面的技术条件要求,研制团队为波兰小卫星量身打造了搭载支架和电气设备,对总体设计进行了适应性更改,并进行了大量搭载技术试验,以确保搭载技术的可靠性。

攀越了一座又一座的科学高峰,高分二号卫星和火箭研制团队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2013年11月,高分二号卫星和火箭先后进入发射场,各项发射前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然而,2013年12月10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3星失利。由于使用的是同型号火箭,高分二号卫星原定于12月29日的发射时间被推迟。

此时,长四乙火箭试验队也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很多试验队员刚要对火箭展开全面测试工作,却不得不踏上返回归零的路途。

仿佛急驰的车轮骤然刹停。发射场的冬天,特别冷。

春:就地储存 蓄迸发之力

如果卫星要运回北京,不光分解工作量大,也容易影响卫星产品的质量。所以,高分二号卫星研制团队决定将卫星放在发射场进行长期储存。

卫星对存放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洁净度要求很高。经过发射场工作人员的努力,卫星所在的测试厂房环境符合要求。但临走时,高分二号卫星试验队员还是不忘为自己的“心肝儿”精心制作了“星衣”——用一个防静电布做的蚊帐“外衣”罩住卫星,并细心地布置了遮鼠板。

“大部队”撤回,卫星还在发射场,需要有人一直照看。试验队派出4名队员留守发射场,每10天换一个班。在发射场的日子里,试验队员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对卫星储存环境进行检测。

2014年春节,高分二号卫星副总指挥杨松和两名队员就是在陪伴卫星中度过的。除夕那天,发射场大雪封山。平时总跟发射场工作人员“蹭饭”的杨松几个人,决定犒劳一下自己——吃顿自制涮火锅。他们还把几个人围在火锅旁的合影发到了试验队的微信群中,笑容特别灿烂。

和卫星在一起的日子,是安心的。但每天下了班,少有人可以互动聊天,试验队员“孤独寂寞冷”的时候,只能呆在宿舍里看看电视。队员李巍爱看《天龙八部》,但发射场电视信号常常不稳定。可是,即便电视画面只有一片“雪花”,李巍也坚持看。“反正剧情已经很熟悉了,能听个声儿也好。”

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当发射场的树枝抽出嫩芽时,试验队部分人员分两次又来到这里看望他们的卫星,对其进行通电检查。至5月底,试验队二次进场,卫星结束了储存状态。

在发射场“闭关”的155天里,由于试验队员的悉心呵护,卫星没有出现任何异常状态。在此之前,从未有卫星在发射场储存过这么长时间。高分二号卫星经受住了考验,也为后续卫星储存积累了经验。

发射场的春天,高分二号卫星蓄势待发。

夏:二次进场 再举一反三

由于近年来中国航天的高密度发射,发射场里正在进行试验的航天型号常常“扎堆”,人员住宿安排自然也紧张起来。由于高分二号卫星推迟发射,试验队二次进场首先要面临的就是住宿问题。

“我们一共住过三个地方,简直是‘孟母三迁’。”高分二号卫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宫颖笑着说。

正在试验队再次一步步推进高分二号卫星发射前准备工作之时,又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由于某在轨型号元器件出现问题,采用同样元器件设计的高分二号卫星也要举一反三。为了保证卫星质量可靠、在轨运行稳定,试验队决定为卫星更换14台设备的相关元器件,产品涉及6个厂所。

按照高分二号卫星重新确定的发射日期倒推,后方的科研人员只有16天的时间完成这项艰巨的举一反三工作。为了卫星能顺利发射,豁出去了!产品返回各厂所之前,各家便制订好了工作计划表。为了按时完成任务,科研人员在16天的时间里24小时连轴转地工作。

与此同时,身在前方发射场的试验队员也不曾有过一刻的放松,“双想”、重新整理工艺文件、提前启动设备更改后的工作策划……大家心中的弦儿始终绷着。7月中旬,卫星的举一反三工作结束,为卫星顺利发射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自失利以来的八个月里,长征四号火箭研制团队也是顶着巨大压力在与时间赛跑,熬通宵、冒酷暑,为了举一反三,对已经出厂或完成总测的3枚火箭进行了分解。为了提高火箭飞行可靠性,该发火箭还采用了控制系统冗余技术。

夏天的发射场凉爽宜人,可试验队员并不知道在前行的路上他们还将遇到什么,在经历了这么多煎熬之后,还会有“秋老虎”吗?

秋:一鼓作气 献连战连捷

在完成举一反三工作之后,所有产品都要进行重新装星。试验队员需要对卫星进行72小时无故障模飞测试,以确保卫星恢复到原有状态。胡琳等近100名综合测试岗位的试验队员被分成了三拨,每拨人要连续对更改后的设备进行12小时的数据判读。“心情很忐忑,唯恐出现一点问题。”胡琳坦言。

这至关重要的72小时对卫星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蒋志雄来说更是揪心。就在测试前,他的父亲罹患急性白血病。自古忠孝难以两全,蒋志雄在回家看了一眼生病的父亲后,很快便返回试验队。在外人看来这近乎无法理解的行为,在航天人身上却似乎寻常。测试工作顺利地完成了,蒋志雄的父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蒋志雄回家料理了父亲的后事,一个星期后,又出现在了发射场,一如平常。

初秋的发射场有悲伤,可纵使悲伤也蕴藏着力量。8月上旬,长征四号火箭试验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圆满完成了遥感卫星20号的发射任务。此时,长征四号火箭双线作战的另一支试验队正在太原,备战高分二号卫星发射任务。

坐镇指挥的长征四号火箭总指挥翁伟樑,向远在酒泉的火箭总设计师樊宏湍和试验队员们发去了贺电。他说:“走过严冬,才知春天的温暖;经历风雨,更知成功的不易!”这支能打硬仗的火箭队伍经过凤凰涅槃,更加成熟了。

8月19日,在经历过百转千回的波折之后,高分二号卫星终于如期发射。这成功,虽然比原计划迟来了一些,可在中国航天人的种种舍弃与不放弃精神的浇灌之下,这成功,更醉人心。(崔恩慧 文 崔恩慧 高剑 摄影)

京ICP备13027524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网站管理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网站运维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技术支持:北京航天四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