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任务动态 > 正文
“小飞”掀起“盖头”来——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交接
发布时间:2014-11-05    来源:中国航天报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搭载的五星红旗亮相

在圆满完成近40年来人类航天器的首次月地往返以后,拉开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序幕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这个现在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飞”的航天器终于回到了她“出生”的地方。

11月2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翘首以盼的人们迎来了一路风尘仆仆绕月归来的返回器。

交接仪式现场气氛热烈

马不停蹄“回家”

11月2日,北京起风,阳光洒地,人们期盼已久的蓝色终于成为天空的主宰。

一大早,五院展厅就热闹了起来。与平时不同,当天不少科研人员都穿上了正装。有人和穿着一件暗黄色夹克的杨孟飞打趣,“你应该穿套西服!”这位探月三期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笑而不语,有人在旁笑道:“他一直比较低调。”

尽管最近比较劳累,但是大家还沉浸在返回器“回家”的兴奋中,见了面寒暄几句以后,又不由自主地聊起了技术,讨论起返回器的“省亲”之路。

此时,在展厅中央,一条“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返回器交接仪式”的横幅之下,被红色“盖头”遮盖的返回器正安静地伫立在台架之上。

自8月10日被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返回器离家已近3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不仅五院银杏树的叶子已经由绿变黄,返回器也在太空中翱翔了近84万公里,而她这次“回家”可谓马不停蹄。11月1日6点42分,返回器穿过大气层后降落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并在数分钟后被地面搜寻人员找到。在进行必要的处理之后,下午3点左右,一架运输机将其送到了北京,随即被接到了五院。

这是一个群英荟萃的展厅。在返回器的右边,是金灿灿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和东方红四号卫星;在左边,是神舟飞船的返回舱实物和嫦娥三号探测器模型。而今天,返回器俨然是这里的主角,在完成我国首次月地往返试验以后,返回器也在这里进行了交接。

9点,交接仪式正式开始,在“3、2、1,揭幕”的口令下,红色的帷幕被徐徐揭开,台架之上的返回器慢慢露出她的“容貌”。返回器外形和神舟飞船返回舱相似,全身大部分为灰白棕色,烧蚀严重部分呈黑色。和身边的东方红卫星以及神舟飞船返回舱这些“大块头”相比,返回器甚至可以用“娇小”两个字来形容。

搭载物品被从返回器中一一取出

小身材高科技

通过大气层时的剧烈摩擦,在返回器身上留下了严重的烧蚀痕迹。如果说出发前的返回器是身着一袭白衣长裙的“嫦娥”的话,那现在的她就是沙场归来的“花木兰”,身上多了几分沧桑,也透出几分硬朗。

细心的人发现,返回器的颜色大致被分为泾渭分明的两部分,一部分的颜色偏黑,另一部分以灰白棕三色为主。杨孟飞解释,偏黑的部分是返回器再入大气层的正面,因为被烧蚀得更加厉害所以颜色偏黑。在返回器研制的时候,科研人员不仅设定好了她回家的路线,还预设了她将以哪一面、以多大的角度再入大气层。因此,在研制的时候,科研人员特意将返回器正面的防热材料涂抹得更厚,而其背面的防热材料略薄。

据了解,返回器全身防热材料厚度不一,其目的是为了减重。围绕着如何为返回器减重,牵引出了科研人员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难题,此次返回器全身“擦拭”了7种防热材料,而这些材料都是为了探月工程三期新研制的,“将来嫦娥五号的重量将与目前返回器重量一致”。

杨孟飞介绍,返回器运用了变材料、变厚度设计、新材料三个技术手段,变材料是指试验器正反面用料不同,使得其迎风面、背风面热流密度不同,这也是在航天器设计上的首次运用。

返回器搭载物品引人注目

在交接仪式结束以后,大家争相和返回器合影,有人拉着杨孟飞举起手机便来了张自拍,有人则好奇地在返回器身上摸一摸、敲一敲。拍照的间隙,杨孟飞也会在返回器上摸一摸,同时还要和同事们讨论几句,也许是因为返回器倾注了他们这支队伍太多的感情与精力,也许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开展后续研究,“返回器烧蚀后退量即被烧蚀厚度比预计小”,杨孟飞介绍道,内行一摸就看出了门道。

交接仪式后,返回器将被运回厂房,还有很多工作在等着返回器和她的“缔造者”们。(陈龙 文 宿东 摄影)

试验队员与返回器合影留念

【关闭】    【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 ICP 备13027524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网站管理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网站运维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