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展“蓝沙发”访谈之六:张建恒 杨之浩谈集团参展亮点及航天技术应用
发布日期:2014-11-14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建恒(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副部长杨之浩(左)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中国航天网蓝沙发访谈活动主持人陈立。2014珠海航展已经隆重开幕了,中国航天网的蓝沙发系列访谈也迎来了一场重量级的访谈活动。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建恒先生,以及集团公司宇航部副部长杨之浩先生作为嘉宾,来聊一聊珠海航展舞台上的一颗明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欢迎两位。

张建恒:谢谢。

主持人: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航天科技集团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航天工程的研制生产任务,请问张总,在本届航展上,航天科技集团参展的亮点有哪些?

张建恒:第十届航展上,航天科技集团参展的内容还是有很多新的亮点的,基本上反映了我们航天科技集团近两年来技术创新、科研开发、企业发展所取得的新的成就。比如说探月工程嫦娥三号的模型以及火星探测系统等等,都是我们第一次在航展上和广大观众见面。

在防务武器方面,像无人机、精确制导导弹这些我们最新的军贸成果,都在这次航展上得以展示。

另外还包括我们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当中很多新的技术,比如卫星应用、智慧城市、北斗应用,包括我们基础零部件、新材料、节能环保方面,我们的这些最新成果都将在这次航展上和大家见面。应该说内容还是十分丰富的,很有内涵,非常值得大家来看一看。

主持人:谢谢张总,11日,航天科技集团也进行了签约,项目签约额将近1000亿元,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亮点这么多,展示项目相比以前也更加丰富了,包括货运飞船在内的一些展品是第一次亮相,杨部长能跟我们介绍一下有关货运飞船的一些情况吗?

杨之浩:是这样,货运飞船今年是第一次展出,它的整个重量在6.5吨左右,是作为载人航天两步走,包括后面第三步完全建好空间站以后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货运飞船的研制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它建成以后对于将来空间站短期的使用,包括到最后实现长期值守都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主持人:更多的是给空间站进行一个补给。

杨之浩:对,它属于货运飞船,主要是给空间站的人员,包括一些设备进行运输和维护,特别是对人员可以提供生活物品的补充。

主持人:我们经常说:航天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请问张总,除了火箭、飞船、卫星这些熟面孔外,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百姓生活这一方面,航天科技将会带来哪些的产品?这些产品又有怎样的特点?

张建恒:航天科技集团作为我们国家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不仅仅承担着我们国家包括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以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同时也包括我们国家导弹武器的研制。除此之外,我们更强调进一步提升集团公司军民融合、军民结合的发展能力,把我们国防工业技术创新的更多成果运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服务于百姓的生活。

大家知道现在信息技术、网络经济快速发展,我们的宇航技术不仅仅要服务于国家战略,也要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比如说我们的遥感卫星,为进一步提升数据地理信息的服务品质和服务功能提供了更强大的能力。像高分二号的成功发射,就为我们商业遥感卫星的产业服务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我们通过深入挖掘整合,将卫星通信技术与城市社会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航天科技更具人文关怀,服务领域更宽。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客户示范应用项目超过30项,都会在这次展会中向大家进行展示。

我们对北斗的应用进行了进一步挖掘,不仅仅为城市智能交通提供更加快捷准确的服务,还进一步开发使其能够为家庭生活,为老人、儿童的健康幸福提供方便的服务。这些应该说都反应了我们航天科技集团在发展当中的最新成果。当然,我们的节能与新能源装备,包括光伏、光热、风力发电这些产业都还在快速发展,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我们为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等都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这些我们都将在这次展会上向大家展示。

我们希望和各行各业进一步加深合作,服务于百姓的生活,服务于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我们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人才和技术创新型的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这种支撑作用,这也是作为一个国有大型企业,我们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

主持人:张总讲的很好,这是我们集团履行的一个社会责任。围绕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航天科技集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可以去施展拳脚。张总能不能给我们分别谈一谈?

张建恒:航天科技集团作为一个国有大型企业,既承担着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样的重要使命,同时我们也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

集团公司近两年来的经济规模也在快速成长,2013年我们的发展速度位于中央企业的前列,资产规模已经突破3000亿元。今年以来,整个集团无论是经济规模、销售收入还是效益、利润总额,我们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除了在经济领域里我们要发挥作为一个企业的属性和功能之外,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我们也是大有可为。比如刚才我讲到在这次展会上亮相的新能源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等等,将会助力我们国家环境的改善。利用系统工程的理念,我们将进一步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服务于现代生活。特别是大型的工厂,像车站、公共建筑、博物馆、剧院、剧场等,有很广阔的应用领域。这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航天企业在绿色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当然在这个领域,我个人认为我们还可以有更大的作为。我们和部分城市围绕着生态环境治理策划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垃圾的治理、焚烧,同时利用这些功能来发电等等。在昨天的签约仪式上,我们的八院和很多的能源企业成功签约,我们集团和神华集团也成功签了合作的大单,其中对于环境的烟气治理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像我们和神华的合作项目,粉煤灰过去只是作为排放的废渣,现在我们把里边的有效资源——氧化铝回收回来进行综合利用。类似这样的项目,都是支持我们国家生态绿色环境发展的重要的措施。

在这个领域,我们航天的很多技术和专利,还可以大有作为。我们也愿意和社会各界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合作,建一个大型企业,为生态绿色环境建设出一份力,这都是我们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在文化领域这方面,航天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自身的发展培育了非常优良的品牌和文化。航天文化不仅仅要激励航天人更好地创业,推动企业发展,也应该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正在策划和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把航天的文化发扬光大。同时利用文化传播进行科学普及,提高人民对高科技的兴趣,来提升我们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所以我们也在策划搞一些有航天特色的、反映航天文化的、传承航天精神的主题展馆甚至公园,来服务于我们国家的这种文化建设。

当然,文化领域的范围很宽,我们也愿意和文化领域的各个企业、各个创意公司来加深开展合作。比如这次我们在展厅搞了一个很小的球幕影院,来展示探月的整个旅程,这里面也包含了人类探索太空的科技创意,我们集团512所制作的专题片也非常受大家欢迎。以各种丰富的形态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也是航天的责任之一。所以我们也非常愿意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下一步还可以支撑我们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真正推动集团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主持人:航天技术应用,实际上背后的核心关键词是军民融合,航天科技集团也一直坚持在走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现在民参军的热潮已经到来,请问张总和杨部长,能不能谈一下这种现象对航天科技集团意味着什么?我们集团作为“共和国长子”,面临着怎样的一个机遇和挑战?

杨之浩:我觉得军民融合是我们国家一个重大的发展方向,航天现在也是非常强调军民融合,所以这个转变对我们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要提供给客户更好的产品,同时还要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也要严格控制成本。所以从这点上来讲,我们的责任更加重大,面临的挑战也更加艰巨。

除了要保证现在承担的所有航天重大专项,包括刚才张总介绍的深空探测,还有高分专项、北斗导航、载人航天工程等等这些重大工程百分之百的成功之外,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降低成本,加强创新力度,对取得的一些宇航成果尽快地向民用行业进行转化。

我举个例子,通过研制运载火箭,我们把相关技术转到煤化工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技术进步。还有我们的通信卫星,我们不仅是卫星的制造商,同时也是保护通信卫星稳定运营的运营商。我觉得这是比较典型的军民结合的一个典范。因为通信的事情不光是军要用,民更要用,所以都得把它做好,所以从今后我们更要侧重军民融合,共同发展。

主持人:杨部长的回答很好,因为面对民参军的热潮,杨部长提出要严格控制成本,把成本降下去,才更有竞争力。那么张总,我们面临怎样的一个挑战和机遇,怎么在这种民参军的热潮中,去突出我们的航天特色呢?

张建恒:军民融合发展,这是中央提出的,我们中国的军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也是世界上成功的宇航和防务公司所走过的一条成功之路。我想我们会坚定不移地按照这样的原则,去贯彻、去推进集团公司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十八大以后,中央提出进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扩大军工领域各个经济类型企业的参与程度,或者叫民参军也好。我想这对航天科技集团来说,正如刚才杨部长所说,既是一种挑战,也面临着很大的机遇。从挑战的角度来讲,可能我们要应对更多层次、更广范围的竞争,当然,这不仅仅是体现在我们的防务装备和宇航领域,也包括我们的航天技术应用和服务领域。

现在已经是市场经济的社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对一个企业来讲,竞争也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措施。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在参与全球竞争当中,航天人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我们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不断得到发展的。所以虽然面临这种竞争的形势,但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面对这种竞争,无论是国内的还是未来全球的,我们都有这样的决心和信心在竞争当中不断取得进步和胜利,真正实现我们建设航天强国的使命和梦想。

但同时从我们内部来讲,我也希望大家都能看到,竞争必然要促进我们内部的经营机制包括管理的提升和机制的转变,核心就是要适应市场。我们不仅要能做、会做,我们还要做的好、做的有竞争力。因为全球,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和10年前、20年前、30年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只要有产品就有需求,因为那时候我们面对的是短缺的经济和市场环境,而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经济体。很多的领域和行业,包括宇航和防务,竞争的强度也在加大。不仅你能做,别的人也能做,关键就是看谁能做的好。因此我们整个集团也要面对这样的竞争形势,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力的能力和水平,还要有高的性价比,这样顾客才会优先选择你,选择你的产品和服务。所以我在这里强调,我们不仅以后要能做,还要做得好。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要站在客户的角度,进一步提高全员的市场意识,为客户着想。我们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功能、一个产品,更要想办法提供一个系统的服务,让客户在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时候,这一系列的服务令他感到是最方便的、最快捷的、最高效的、最环保的。如果在这些方面我们能做到的话,就会在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虽然我们面临着挑战,但是我们也有很大的机遇,这就需要我们整个集团不断地提升管理、转变机制,更好的来参与全球的竞争。

说到机遇,我举个例子,我们航天有那么多的技术,其中我们把研究燃烧、导弹的技术用来发展煤化工产业,在参与全球煤化工特别是煤制气这个领域,我们在竞争当中应该说是初步取得了成功,我们的煤化工公司已经进入了IPO的关键阶段,我觉得这非常能够说明问题,我们航天现在有上万个专利,其中有相当规模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开发,还可以进一步转化。

所以说对我们来讲,不仅仅是现在的宇航、防务、航天技术应用和服务这四个领域,未来我们发展和成长的空间也是非常大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机遇也非常广阔,关键就看怎么做,能否适应市场,能否尽快做好。

主持人:张总刚刚提到航天科技集团还有上万个专利在等待转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航天科技集团在这方面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好。我们常常听说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要归核聚焦发展,增强产业化发展的能力,张总在集团公司分管这个领域,能不能跟我们具体谈一下这方面的做法?

张建恒:集团公司党组提出,我们的航天技术应用和服务产业要归核聚焦发展,这是我们集团从规模、从产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战略调整。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先说市场。航天是一个大的系统,涉及很多门类和专业。这么一个大的科研生产联合体,拥有那么多技术,这都给我们进入这些市场提供了一些可能和空间。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一个企业在一段时间内所拥有和掌握的资源是有限的,从战略上讲,就是不能四面出击。就像人的双手有十个手指头,如果我们用这十个手指头分别去打击,它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把这十个手指头攥成一个拳头,它的力量就大了很多。就像一根筷子很容易把它折断,十根甚至更多的筷子放在一起,你就很难一个人把它折断,和这个是一样的道理。

因此我们讲归核聚焦是指航天技术应用和服务产业,在现阶段我们重点发展五个领域,围绕着这五个领域,我们寻求突破、寻求快速提升的能力,不仅改善产品、完善产品链、实现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转变,另外我们还争取要形成系统。你不仅是提供一个零件,还需要可以由零件变成部件、由组件变成系统,这样我们就可以给顾客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我们现在强调的是这一点。

因此,针对对航天技术应用和服务业,近两年我们对各级单位实施了主业核定,就是想让目标更明确,避免把能力和资源分散过多。所以我们从科技开发、资本金投入、经营管理人才等方面,都围绕着这个阶段发展的重点向资源和政策倾斜。

按照中央的要求,推动产业快速的转型升级目的是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当然,从一个跨度更大的阶段,比如说五年十年来看,我们这个产业的发展,或者说它已经取得的市场地位,该占领的阵地已经占领完了,可能我们还会开发新的领域和战场,这就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如何有机结合的问题,或者说是战略和战术怎么样更好融合的问题。现阶段我们提出聚焦主业,归核发展。

所以我希望我们整个集团,科研生产联合体也好、专业公司也好,都要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来推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因为目前宏观的形势对经济增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还是要靠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靠资源的聚焦来推动重点产业取得突破。比如说我们的装备制造业,我们不仅要做强,还要提升其技术含量和水平,还要进一步加大智能化的比重,还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智能化的结合,来把我们的装备的制造水平提升到新的台阶上面去,这样在竞争当中就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主持人:航天科技集团是珠海航展的一个常客,相比上一届来看,咱们的航天技术运用产业有了哪些新的发展和进步?

张建恒:虽然只有两年时间,但我个人认为,我们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在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都有改善和提升。

可以从几个侧面来看。一个是这次我们参展,无论从参展的形式和内涵来讲都有很多新的亮点,或者说是新的变化,我想观众能够看到和感受到。比如我们在卫星应用,在智能城市、智慧城市当中深耕细作,结合各城市的特点和需求把它具体化。我们不是讲概念,而是拿出了实际城市智能化应用的很多领域的案例。这几十个城市有这样的需求,其他城市可能也有类似的需求,我们可以为大家提供这样的服务。

在节能环保领域,我们已经有很好的服务。这次我们集中展示了一些最新的创新成果,比如对能源的集中高效利用,比如真空集热管,从这些展示的内容上应该能够反映这届航展和上届航展的相同与不同。

第二个侧面,大家都知道上一届航展我们签约是总体三百亿的数量级,这次签约我们是958亿,接近一千亿。从签约项目上来讲,上次是10个左右,这次是30个项目,这些大家都能看到。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大的变化,肯定是有内涵的反映的。客户之所以来选择航天科技集团签约合作,是因为我们能够满足其需求,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性价比更好。虽然只是一些数字,但它们反映了这两年时间里,航天科技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和提升,我们产品的技术内涵,我们给顾客解决问题的系统化的能力,方方面面都在提升。

所以我们今后也想进一步推动集团公司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通过规划聚焦发展,我们进一步提升系统化的服务能力,能够更多地为顾客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的一台设备、一个部件。

比如煤气化,我们之所以能够跟伊泰签几十亿元的订单,是因为我们把两个煤制油项目的造气岛做了合同总包。过去我们是单独卖产品,就是煤气化的这个炉。现在我们提供气化岛的工程总包,把我们关键的“航天炉”,以及配套的化工设备、泵阀、航天的这些系统服务,包括对它进行工程设计,包括生产调试,我们提供交钥匙工程,保证在一定投资下,达到一定的产气量和产气品质,客户就不用操心了,省了很多事情。

这些事例、这些数字背后,都能反映我们集团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内涵在发生变化。当然我们的经营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客户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这都说明我们发展的方向是对的,我们所走的路、所选择的战略是有效的。我们应该更加坚定信心,按照这条路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主持人:既有量变更有质变,那想请问一下杨部长,这是第几次来珠海航展?

杨之浩:我这是第二次来参加珠海航展。

主持人:您这次在珠海航展,不管是从您自身的宇航工作,还是您个人的兴趣领域,会有哪些关注呢?能不能跟我们透露一下?

杨之浩:我觉得今年的宇航部分的展出,跟前两届比亮点更多。

首先是展品更加丰富,高科技的体现更加充分,而且互动性也特别强。在这里我也要自我推销一下,我真诚地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能够到我们航展上来,特别是到宇航展区这边来看一下。这里有首次展出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模型,还有火星探测的“三器”: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的一比一模型,也是首次展出。别小看模型展出,这实际上代表着这一技术专项已经突破了前期关键技术,具备立项进入工程研制的条件了。

还有就是高分二号,也是我们首次展出的卫星,还有一个高分一号的一比一实物相机,也是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一个亮点。特别是高分二号,它现在的空间分辨率达到了一米以下,实测大概0.8米,大家可以到现场看一些图片感受一下,基本上连轿车包括住宅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这是在商业遥感应用里边的一个重大突破。而且这个项目是2010年才刚启动的,仅仅过了四年不到,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这两颗卫星分别先后发射成功,实际应用也非常好,这说明我们集团现在的研发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确实有了一个很大的跨越。

主持人:这两年航天科技集团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嫦娥三号以及我们刚刚结束的探月工程三期载人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党和国家以及老百姓都对中国航天的期待非常高,现在航天已经快成为成功的代名词了。这对于集团公司来说意味着什么?两位能不能给我们聊一下这个话题。

张建恒:杨部长先说说。

杨志浩:首先,能够从事航天这个行业,我确实感到非常的自豪,也非常的光荣。虽然压力非常大,责任也非常重大,但是成功后的喜悦我认为是一般行业同志很难能够体会到的。因为我们确确实实是为了咱们的国家和民族,在做一些非常重要、也非常有益的事情。从事这个职业,应该说是无怨无悔,为我们接下来的工作目标,为完成更多的国家的重大项目,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为之奋斗终身。

张建恒:航天科技集团这几年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也不断取得好的成绩,保持了非常高的成功水平。很多重大专项工程,我们都取得了节点性或者是阶段性的重大胜利,得到了全国人民和党和国家的肯定和赞扬。

我想,航天事业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好的发展环境,这么好的一个发展速度,首先要得益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战略和路线,包括这若干项重大工程的确定。这为我们航天事业的发展确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

第二,我们航天人是一个敢打硬仗、可担重任的团队,在党组的领导下,我们系统内各个单位都能够同心协力。近两年来我们的研制、实验、发射任务都十分繁重,很多同志长期在岗位上连续很长时间加班加点,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完成,所以大家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努力。我们各个型号的两总,我们的广大科技人员、参研参试人员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包括我们各级管理人员和总部的同志们。我觉得这个团队是可堪当重任的。

第三,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和集团公司的快速发展,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重大的关键因素,就是取决于我们很多合作企业的大力协同。这是航天事业从创办以来,我们形成的良好传统,无论哪一项任务、哪一个型号的完成,不仅有我们航天人自身的努力,也包含了很多协作单位、兄弟企业集团、兄弟军工集团、全国各行各业的那些配套企业,包括政府各部门的协调,还有军方的这种配合。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多支持,为项目的顺利进展实施创造了条件。不仅是现在我们完成任务要大力协同,今后集团公司要很好的发展也需要协同。正像我们昨天签约一样,有30多家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跟我们签约,实际上是一种对我们的支援形式。你有再好的技术产品,没有人愿意用,你就没有用武之地,就是这个道理。我想这也是我们航天科技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另外第四个方面,就是全国人民对航天事业的这种认可和认知,为我们现在完成好任务和将来更好的完成任务创造了一个很好的舆论和心理环境,令我们感到做这个事业非常有意义。我们可以为企业发展、为国家发展、为国家战略尽到自己的一份力。无论我们做一个管理人员,还是做一个技术人员、一个普通员工,都有很强的这种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觉得能为中国的发展,为中国梦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是非常自豪和荣幸的。我认为这也是我们这个队伍长盛不衰、新老交替、不断有后来人的一个重要基础。

所以在这我也借此机会,对政府各个部门对我们的指导和支持,对我们各个兄弟的协作企业和单位的这种大力协同,对全国人民对我们的关心关爱一并表示感谢。航天的事业发展,不仅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大家给我们的这种理解信任,甚至有的就是一声加油,就是一个微信,就是一片掌声,我觉得对我们也是非常大的支持。

事业的发展需要有这么一个环境,我们也有信心更好地完成好国家任务,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来回报全社会、全国人民,回报党和国家给我们的这种期望、期待和信任。

主持人:谢谢两位。航天科技让生活更美好,通过今天的访谈,两位嘉宾的回答让我们能够认识到,航天事业的未来也是更加美好的。感谢两位参加今天的访谈,谢谢。

【打印】    【关闭】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