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展“蓝沙发”访谈之四:王亚平 王翔做客航天科普大课堂珠海站
发布日期:2014-11-15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我国首位太空授课教师、航天员王亚平(中),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左)

主持人:欢迎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两位嘉宾来到“航天科普大讲堂”珠海航展站的现场,欢迎两位!

主持人:王亚平王老师,您现在应该可以说是我国在最高的讲台上讲过课的老师,我们想问一下,您是怎么看待教师这个职业的?

王亚平:我觉得教师是一个非常非常神圣的职业,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其实大家一直在叫我太空教师,我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在高度比较高的一个课堂上面讲了一堂课而已。

回来以后有很多人都叫王老师你好,还有亚平老师你好。也有很多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说你喜欢别人叫你老师吗?我记得是在我飞行回来的记者见面会上,有人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说你的梦想是什么?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我小时候曾经梦想当律师、当老师,结果最后当了飞行员、航天员。我说与儿时的梦想不同,我现在已经找到了一条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道路,我会在这条道路上做得更多,走得更远。

从飞行回来以后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先后去过几十所学校,通过跟孩子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孩子们对太空的向往,对未知世界的渴望。这会让他们产生无穷的动力,去学习知识,去寻找答案。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么一堂短短的太空授课,会给他们带来这么大的影响,会给他们带来梦想的动力。同时,这一切也在影响和改变着我自己,我也变得越来越热爱科学,热衷科普,关注和太空科学有关的点点滴滴。我甚至觉得,当一回太空老师的荣耀胜过了我作为航天员本身的这种自豪。

主持人:谢谢王老师。

王亚平:接下来我会在科普教育的这条路上做得更多,走得更远,谢谢。

                    

主持人:刚才我们讲到了太空授课,其实太空授课除了科普以外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展现了我国在空间中数据的传输能力。那么我们想跟王翔老师了解一下,我国的空间数据传输能力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王翔:你刚才说的很对,这次太空授课用一个非常好的形式来展现了咱们天地数据传输的能力。可以说咱们天地传输的这个系统从主要指标来说,跟现在美俄正在使用的天地测控通信系统水平是一致的,而且我们现在也在跟他们进行同步的更新换代,与他们始终保持着一致的水平,现在第二代已经有发射任务和研制计划。

主持人:这个对于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王翔:对于载人航天工程来说,这个测控能力应该是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航天器一旦上去了以后,地面唯一能跟它建立关系的就靠这个途径。以前有人比喻过,就是测控这套有点像放风筝,甭管你的飞行器飞多远,我这风筝线始终是不断的,哪怕你飞到月球、飞到火星,我还是有一根风筝线牵着。

特别是对载人来说,上面的航天员有各种活动,包括飞行实验、包括起居生活、甚至包括当他们遇到一些紧急情况的时候,地面如果有可靠的、覆盖很广的测控支持的话,可以随时跟他们保持联系。这样既是保证安全的手段,实际上也是对整个飞行器运行,特别是对于载人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联系。

刚才说到咱们国家测控数据传输的能力,对于这套系统来说,主要有两个大的指标。一个是传输速率,咱们都从视频上看到了,高清图像是可以实时传递下来的,这个速率是什么水平,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去查一下相关的杂志,具体数据我就不在这说了。总之我们现在看高清图像或者说天地看大片都是没有问题的,而我们的下一代比现在还要更上一个量级。

还有一个就是覆盖率。实际上对于我们这些做飞行器或者飞行时候做支持的人来说,覆盖率很多时候显得比速率更重要。因为覆盖率意味着你能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看见天上,天上也可以看见你。我不知道这个对亚平你们有没有一些心理上的作用,就是随时能看到地面。

王亚平:有,我们会感觉到强大的支持。

王翔:好,谢谢。现在我们测控的中继卫星已经正式投入应用了,这个卫星的名字起的特别好,叫天链,就像刚才所说的风筝线一样,整个数据是一条链,牵着天上地下。这个原理是怎样的呢?以前通过传统的地面站、测控船来看飞船,视野是有限的,只能看头顶这一片天。即使是最好的位置,飞船飞过来也只有六到八分钟就过去了,看不见了。想要看的时间更长怎么办?我们就把测控站架到三万六千公里高,也就是让卫星看着飞船在底下飞,这样整个半个地球都在这个卫星的视场之下,也就是说我们建立了一个非常大的、连续的测控区。而且我们可以打几颗卫星,它们之间还可以接力。实际上这次太空授课的时候是有这个接力过程的,但是大家看不出来,这种无缝衔接其实也是我们水平的一个体现。

有了这样一套系统,我们现在基本上能获得80%的资源,也就是说整个飞行过程中80%的时间我们随时可以观测到。比如这次太空授课,讲了30多分钟、40分钟吧,即使您再讲下去,布置几道作业,我们也跟得上。说到这个,我想给在座的同学们说两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因为我觉得我们有理由为我们国家这套比较强大的、自主的航天体系感到自豪。

第一件事是在跟日本交流的时候发生的。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有科学家参与过国际空间站的实验,在跟他们交流的时候讨论到飞行程序的一个设置,他把测控资源精打细算,就跟我们以前的地面站时代差不多。我们在以前地面站那种情况下,一起飞就必须把什么事都干完。万一干不完,过站了,下一个站得再等一圈,所以那个时候从设计上来讲非常麻烦。我们发现日本人在设计程序的时候也是这样精打细算,当时我就有点奇怪,就说你们为什么设计这个,为什么考虑这么精细?这个日本同行回答,测控虽然非常有限,但我们必须要有这种精细化的设计。我说你们不是有这个TDRS支持吗,不是全球100%覆盖的吗,为什么你们还这么精打细算?结果日本人说,不行,那个东西是美国人的,我们要用只能是租,得花钱,那是论秒算钱的,受不了。然后他问我,你们有这个问题吗?我说我们没有,我们现在有自己的卫星,到任务的时候想用随便用。

第二个故事跟这个很类似。我们在欧空局访问的时候,欧空局在合作计划中非常强烈地想向我们推销他的ATV,就是自动货运飞船。其中说到这个飞船没地用了,他们觉得非常可惜,所以现在全球到处寻觅看能不能给谁服务,但是给谁服务他得求着别人。

                         

主持人:刚才您也提到了这个货运飞船。据我所知,本届珠海航展也首次展出了这个货运飞船的模型,在未来的载人航天三期工程中,这个新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有一些什么新的功能,上天以后他们是怎么与我们未来的空间站进行配合的呢?

王翔:货运飞船主要是三个功能,第一个功能是空中加油。现在珠海航展肯定有空中加油的表演,以后从天宫二号开始,空间站就具备在空间进行推进剂补加的能力了,就是从货运飞船补,这样的话空间站可以长时间持续运行。

第二个就是给成员运送补给品,包括衣食住行的需求和做实验的一些工作。

第三个大的功能就是当货运飞船对接到空间站以后,它的整个控制推进系统就被空间站接管了,可以利用它的发动机直接对空间站进行服务。

                                

主持人:据媒体报道,2015年底可能我国就要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二号跟现在在天上轨道中运行的天宫一号有什么不同?

王翔:天宫二号跟天宫一号相比变化还是挺大的,虽然看起来长的差不多。因为天宫二号是在空间站之前发射的最后一个空间实验室了,它要对以后空间站阶段的工作做一个铺垫,第一项工作就是对推进补加这项技术的验证。方法是在空间站这边装一套补加系统,有点像注射器,把货运飞船那边的推进剂给抽过来。但这跟飞机加油不太一样,飞机是靠运油的加油机把油给送到飞机的收油机里面,但是空间站是自己有一套抽推进剂的东西,是一套压气机系统,它可以把货运船的推进剂给抽过来。天宫二号最大的变化就是这项。

主持人:可以加油了?

王翔:对,所以说天宫二号不像现在的天宫一号,天宫一号我们总要算还剩多少推进剂,但是天宫二号试验了这个技术以后,以后的空间站只要有货运飞船就可以飞上去了。

主持人:对于航天员来说,天宫二号有一些什么样的改进?

王翔:更舒适。天宫二号作为空间站的前期验证,从规模上来说确实赶不上空间站,但要让航天员在上面生活和工作,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还是想要尽可能地验证一些空间站的技术,比如说这次神舟十号咱们放了地板,一看效果好,就全部改成这种地板了。还有就是就餐、饮食类似这种保障条件还是改善了不少。

主持人:这个舒不舒服我想王老师可能最有发言权,王老师在天宫一号里面生活了好几天,您觉得在天宫一号空间里面生活,有没有舒适的感觉?

王亚平:那当然了,这个变化是巨大的。原来只能在飞船里面活动,空间很小,就是轨道舱、返回舱。到了天宫一号里面,虽然只有15立方米的空间大小,但是我们老开玩笑说在太空里面已经有了两室一厅了。不仅空间比飞船大很多很多,而且舒适度体现在各方面,比如说温度的调整、还有睡觉的舒适度等等,因为多了两个睡眠区,相对而言比较利于保护隐私。

主持人:您觉得在空间站的生活和地面生活有什么不一样吗?

王亚平:完全不一样。同学们肯定都知道,太空跟地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其实刚才也都说了,对,大家都知道,是失重。失重会带来很多的影响,有好的,也有不方便的,好的影响大家也看到了,我们可以做很多好玩的游戏,拿着巧克力去追着它吃,我甚至拿着两本书扇来扇去让自己飞起来,带来了很多乐趣,这是非常神奇的一件事。

主持人:我跟同学们都看到了,王老师长得漂亮不漂亮?

同学:漂亮。

主持人:一般爱美的女士,可能在日常的生活中一般都会更注意自己的形象,就是梳洗打扮。在天宫一号中,您的梳洗打扮是怎么完成的?

王亚平:我觉得同学们比我漂亮多了。在天宫一号里边,可能很多人都很关心我们有没有带化妆品,其实我们正常上去之后是没有带化妆品,但是带了护肤品。女同志的护肤品可能比男同志要多一点,男同志可能一瓶就可以了,我们可能种类稍微多一点。但是我们的护肤品里面不能有水状的东西,因为水状的东西在太空里面是倒不出来的。就像喝水,就这么一个杯子在这里,我们把盖打开,地面我们喝水可以这样喝,但是在太空里面这个水杯不管怎么放,横着放、倒着放,它的水都是倒不出来的,会一直在杯子里边。所以说水状的东西在太空是倒不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能带水状的东西上去。

梳洗打扮呢,比如说洗脸。我们不能像在地面水龙头底下那种冲洗,我们只能是拿湿巾擦一擦就可以了。洗澡也是带免洗湿巾,也是擦试,基本上两到三天洗一次澡,肯定洗的没有地面那么舒服,但是在太空里面条件有限。所以说其实生活方面还是要克服很多很多的困难。

                              

主持人:可能目前还很难实现在太空中像地面一样能有舒适的环境。我之前看过一些资料,比如外国的空间站,航天员洗澡的时候会弄一个东西把自己包起来,具体怎么洗的我不太了解。据我所知,我国也要发展空间站,那么我国未来发展建设设计的空间站跟之前世界上其他国家设计的空间站有没有什么不同,然后有什么样新的创新,王老师?

王翔:因为咱们国家的空间站现在正在研制中,整体从技术水平上来说可比的就是在太空上长期运行的空间站。我们基本上是瞄着两个目标,一个是苏联俄罗斯时代的和平号,还有现在正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从我们那个空间站的整体水平来说应该是优于和平号空间站,和现役的国际空间站水平是相当的。我所谓的水平主要指的是控制的水平,比如说我们配了大小两个机械臂,整个对于太空的结构的组装建造支持保障能力,还有出舱活动的保障能力,对实验的载荷支持的能力等等,从这些体现能力水平的主要的性能指标或者说这种能力性的指标来说我们与国际空间站是相当的。我们现在从规模上来说确实赶不上他们,比如说国际空间站有400吨的规模,但是我们按照基本构成是没有那么多的,我们是60多吨。

但是反过来说,我们比起他们有两个优势。或者说我们的设计中,效率最高的有两个数据。一个是因为天上要做实验,实验载荷占整个飞行器的总重量有一个百分比。国际空间站真正能够做空间实验的这个载荷占不到8%。但是咱们国家的数字是20%,也就是说我们整个飞行器虽然只有60多吨,但是有20%是可以用于真正的空间科学实验的。

再有一个就是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预留了以后扩展的接口。虽然现在打上天组建完成的只有三个舱,但是我们的核心舱有结点舱。以这个结点舱为根,可以再继续往前扩展,在扩展之后,我们的空间站也可以达到百吨量级,就是说从体量上也能达到和平号的水平。刚才亚平老师提到天宫一号宽敞,那么到了空间站上,这种宽敞舒适应该是又往前进了一步。现在我们在三舱基本构成的情况下,又有一百多个立方的空间。这里面所有的成员都有独立的睡眠区,有单独的卫生间。除此之外,配的桌椅板凳,所有的照明、装饰、颜色包括噪声的控制等等,全是我们现在着重要设计好的,目的就是为航天员创造一个好的条件。

                                    

主持人:刚才说到国际空间站,航天其实是一个很多国家一起,联合搞互相合作的一个领域。我想问王亚平老师,在前一段的第27届太空探索者协会上,您跟同行,跟各国的航天员也进行了一个深入的交流,您的同行是怎么看待中国航天的?

王亚平:其实刚才王翔老师也讲了,很多国家都是非常羡慕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的。大家也都知道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是非常非常迅速的。我觉得就像王老师说的,他们确实对我们的航天技术是非常钦佩,非常佩服,也是非常认可的。我觉得他们真的也很期待与我们国家的合作。

我们国家2020年以后也要建自己的空间站,这个空间站也是对外开放的,所以我们在ASD大会上也向他们发出了邀请,非常期待在我们空间站建成以后能够与国外航天员合作,希望国外的航天员能够到我们中国的空间站上去跟我们一起工作。

                                          

主持人:中国航天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这也跟我们的航天员和我们的航天科技工作者是分不开的,我想问问王翔老师,作为一名航天工作者,从这个角度讲,您对我们的学生有什么样的期望或嘱托吗?

王翔:对各位同学,我想说几点。一个就是以后不管做什么事,希望大家都能有踏实的精神,要有身体力行的素质。大家可能兴趣、爱好、梦想都不一样,不管你喜欢什么,要做什么,不光要想,还要身体力行,要能做到,我想这个很重要。

再有一个,大家以后走向社会,绝大部分的岗位应该有协作的精神,我觉得航天系统中这点就体现的特别明显。虽然说是三个航天员在天上飞,但是整个这套大的系统是由很多人、很多系统最后组成的一个非常协调、非常一致的一个整体,包括航天员这个环节。在这个整体中间,不会有某一个人靠着自己特别牛,离了这个人航天就不行了,不会有这种事情。因为现在所有的这种大工程都是协作的结果,所以我认为,同学们应该要注意培养这种协作的精神。

第三个,也是我觉得最重要一点,就是应该有信念。不管你想要什么,不管你遇到什么事,顺利也好,不顺利也好,心底里还是应该有这种信念。说大一点是信仰,说小一点就是能不能坚持住。有了信念以后,你就有了创造和创新的动力。科技和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包括航天。大的来说我们以后要探索宇宙,小的来说每一发飞船都跟上一发相比有改进,只要你有这种信念就有这种动力。另一方面,你也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不管遇到什么东西你都能坚持下去,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实现你的梦想,这就是我想说的。

主持人:王亚平老师,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您对我们的青少年朋友有什么样的嘱托或者是嘱咐呢?

王亚平:其实我的报告里也跟大家说了,我真的希望大家都能够有自己的梦想,最后都能梦想成真。

主持人: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好梦想跟现实之间的这种关系。在座的同学可能也看到了,两位王老师取得的成就背后有很多默默的付出。俗话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常怀飞天梦,我们的中国航天事业才会后继有人。感谢两位老师!

【打印】    【关闭】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