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应用将迎来商业化浪潮
发布日期:2014-11-11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各方专家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和产业发展分论坛上建言献策

“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各领域、各地方政府以及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对卫星及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及迫切需要。”在11月10日举办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和产业发展分论坛上,国家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吴艳华在致辞中如是说。他指出,要创新卫星产业发展模式,重点是要深化卫星应用以及高分数据产业的技术推广、数据应用和商业模式。

作为第七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高峰论坛分论坛之一,此次分论坛邀请了行业内有关院士、专家等,共商卫星应用和产业化的发展之路。这是一场思想与智慧的盛宴,也为参会代表和嘉宾提供了合作与发展的契机。来自国家航天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的70余人参加了论坛。

“高分时代”的商业化探索

今年8月19日,高分二号卫星成功发射,9月29日,具有0.8米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首批影像图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民用卫星进入了亚米级“高分时代”。而如何推动高分数据产业化应用并探索其商业模式,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高分应用和产业推广的重要探索方向。

在论坛上,遥感应用产业的商业化也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长罗格认为:“随着高分重大专项的实施,以及高分一号和高分二号的成功,遥感卫星应用的社会关注度空前提升,遥感卫星的发展也从试验应用阶段走向业务服务阶段。”

武汉大学龚健雅院士在发言中对如何推动我国遥感应用产业商业化发展提出了他的建议。这份建议源自于他与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向国家提交的一份咨询报告,主旨便是建议国内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尽快实现商业化。

“不仅要解决会用数据问题,更要解决能够用好数据的问题。”高分专项应用系统总设计师顾行发研究员在论坛上说道。他认为,应当创新卫星在行业部门、区域经济、产业领域的应用模式,尤其要重点提升行业部门示范应用水平,统筹规划建设区域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网络,构建各具特色的卫星应用产业集群。

技术创新和应用合作“双驱动”

在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的同时,加大遥感卫星技术创新力度,突破一批制约性的核心关键技术,关系着未来我国卫星和应用技术的发展。据悉,当前我国民用航天发展迅速,在轨运行的各类重点卫星有19颗,包括气象、海洋、资源、环境减灾等。高分专项也已发射两颗卫星,未来几年还将有3颗卫星陆续发射。

吴艳华在论坛上透露,国家航天局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推动加快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未来十年我国民用卫星的发展。所以,如何着力突破制约卫星性能和应用水平的瓶颈技术,形成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对牵引新器件、新材料和新系统技术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积极拓展高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嘉宾们热议的话题。将卫星数据更广泛、更便捷、更全面地向用户和社会开放,不仅可以加快构建民用卫星数据共享网络与服务体系,还能更好地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据悉,我国已有多个省市成立了高分数据应用中心,黑龙江省、河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高分数据应用中心的研究员们也在此次分论坛上重点介绍了各自省市高分数据的应用、推广及未来的发展思路。

两岸三地交流新思维

双边和多边合作是卫星技术和应用领域的重要合作模式。本届分论坛邀请了香港大学叶嘉安院士和澳门科技大学校董、太空研究所所长唐泽圣教授等,他们就港澳地区遥感卫星的应用与参会代表分享了各自的见解。

叶嘉安院士主要阐释了雷达遥感卫星在城市中的应用。例如,雷达遥感应用在土地利用变化的检测、对建筑物边界和高度的提取、城市用地的分类以及灾害评估等。唐泽圣教授主要介绍了澳门地区太空观测技术的现状,并期待着太空观测技术能够应用到未来的深空探测中。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童旭东也在会上表示,近几年来,两岸三地在遥感应用技术方面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密切,合作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广泛,高分专项的产业化拓展需要两岸三地的共同探索和努力。

本届论坛是由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主办,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航天报社承办。(李淑姮)

【打印】    【关闭】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