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灿烂的浩瀚太空,今天迎来了一位新客人。11时26分,一枚火箭托举“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奔向太空,这是自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以来,长征系列火箭的整整第200次飞行。 执行200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乙遥32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这几天,在闵行的院部大楼,几乎所有的科研人员都紧绷一根弦,等待好消息;而在太原发射现场,100多名试验队队员已驻守一个多月。今天,对上海航天人来说,意义深远。 没有兴奋 更多是释然 对上海航天人来说,第200发只是紧张发射任务中的一次。“每一次我们都是全力以赴、如履薄冰。说实话,等到真正发射成功了,其实没什么兴奋的感觉。”原长征四号副总师丁秀峰参加过17次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任务。她坦言,火箭升空那一瞬间自己经常脑中“一片空白”。等回过神来,只有一种感觉:“如释重负,只觉得终于对得起研制人员的努力,对大家的辛苦工作有了交代。” 这话很真实。航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操作、生产、发射过程都必须十分精准,容不得半点差错。“尽管长四火箭已非常成熟,但每一次发射我们依然胆战心惊。”丁秀峰记得,多年前,长征四号乙有一次执行发射任务时,发射塔架六层的消防喷淋设备发生故障,突然被打开。暴雨般的水柱直接喷向箭体,80%左右的箭体部位被淋透了。“我当时在发射现场指挥,听到消息,用晴天霹雳形容不为过。” 这是中国火箭发射史上从未遇到过的事故。箭上电路或接插件只要有一个地方短路,火箭发射就会功败垂成。此刻,也许放弃是最容易的选择。 但最终大家决定尽最大的努力恢复火箭原先的状态,确保发射成功。“当时,我们从上海紧急调来相关设计人员,在塔架上一层层把所有设备打开来看,连续4天通宵达旦地排查,最后把问题解决了。” 当每一次我们为火箭成功发射欢欣鼓舞时,上海航天人正收拾行囊,投入下一次发射任务中。如今,丁秀峰已成为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副总师。 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由长征四号甲、乙、丙火箭组成)从1988年首次出征成功发射风云一号A星起,到今天的第200发,已发射40次,成功将60多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发射密集 85后挑大梁 长征系列火箭前100发,我们用了37年;后100发,只用了7年。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对每一个航天人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以长征四号为例,尽管已成功发射了几十次,外形变化也不大,但里面的相关工艺技术一直在持续改进中,丝毫不能懈怠。”丁秀峰介绍,火箭整流罩直径从2.9米提高到3.35米、3.8米,现在还在研制4米的整流罩,“因为我们打上天的卫星变重了,我们的性能也要提高。” 比如,动力系统采用发动机两次启动技术,实现火箭运载能力大幅增长,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2.8吨。电气方面,从长征四号乙以后,所有电子产品都进行了小型化设计。计算机能力提高,可以用复杂的模型来算,提高入轨精度。通俗说,卫星入轨调整姿态要耗费燃料,如果精度不高,就需要动用卫星本身的燃料。如果精度提高了,调姿耗费燃料少,卫星的在轨寿命就长了。“每一步技术上的进步,对我们的科研能力、资源调配和管理能力,都是考验。” 1988年出生的张众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一名火箭设计师。研究生毕业没多久,就直接参加了长征四号火箭总体设计工作。2年多以来,已进发射场执行任务5发,他觉得自己被磨得“沉稳了不少”。 “我们的质量管理要求很高,每一个环节都要慎之又慎,这种谨慎的态度不需要上级领导灌输,就是在工作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张众提到最近热映的美国大片《星际穿越》,电影对航天风险和事故有一些艺术化的描写,但现实中如果出现任何故障,后果都非常严重。 “私下开玩笑说,大家都得了一种叫强迫症的病。自己手中出去的每一个数字、每一张图纸和每一份文件,总要反反复复确认、核查。” 像张众这样的85后,在上海航天队伍中已有不少。随着发射任务越来越密集,年轻人迅速成长,逐渐在发射任务中挑起大梁。长征四号的研制队伍,年均6发发射、生产、设计任务交织进行。自2013年开始,队伍三线作战已渐成常态。“设计工作已经进行到2016、2017年,眼下的发射、生产任务也要紧盯,每人手里几乎都有好几发任务同时跟进,前后方紧密沟通,大家成长得也很快。” 因箭生缘 幸运指数高 1960年2月19日,我国第一枚T-7M探空试验火箭在南汇老港的东海滩涂上呼啸着冲上天空,宣告了我国探空事业的新开端,开创了上海人制造运载火箭的新纪元。从此,上海航天便与火箭结下不解之缘,“风暴一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长征二号丁”“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一个个型号,一枚枚火箭,在上海航天的技术大楼里诞生。 或许是航天工作的特殊性,或许是这条战线的幸“运”指数特别高,型号线上有不少夫妻档,很多琼瑶剧里的桥段,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征程中不断上演。 李芳培和庄玮因运载而结缘。“我当时在内部论坛里听说来了一个海归美女,没想到2011年12月,我们同时被派到太原,参加长征四号乙的一发任务,就在试验队认识了。”说起这段经历,李芳培带着微微甜意。 婚后,李芳培主要忙于长征二号丁的发射任务,妻子庄玮则奋战在长征四号上。这次第200发任务,庄玮已在太原忙碌了1个多月。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地处黄土高原群山深壑中,海拔1500米,气温跌破零下20摄氏度,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后勤保障几乎全靠试验队自给自足。李芳培从来听不到妻子的抱怨,这点困难对航天人来说微不足道。 在高密度发射的任务下,这对夫妻一年的时间几乎都是在交错中度过的,“最搞笑的一次,是我们又相遇在同一个基地,我们俩见面时都笑了起来。在上海没遇到,在这里遇到了。可惜第二天一大早我就马上出发去了另外一个基地。”李芳培每次说起这个事情都当成个笑话,可背后又有丝丝酸涩。火车站候车室里匆匆相见;上午刚到家另一个已经踏上了基地的列车……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火箭奋战的夫妻档不少,就是这一对对“幸运星”保证着长征系列的高可靠性。 “明年我们俩的发射任务更密集。我没觉得苦,这样的生活对我们的爱情也是一种考验,我们航天人也一定经得起考验。”(叶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