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4日18点05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卫星由长征三号甲火箭成功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 24 分钟后,星箭成功分离,嫦娥一号进入近地点205 公里、远地点50930 公里、轨道倾角31度的超地球同步轨道。 此后,“嫦娥一号”在地球轨道上进行了4次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引力范围后,通过3 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圆轨道,于11月7日8点34分成功进入环月工作轨道,进行绕月探测飞行。 “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探月工程的大幕,是我国开展深空探测的第一步。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嫦娥一号任务为探月工程的绕、落、回“三步走”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绕月探测工程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16个专项中首个开始实施的工程。 “嫦娥一号”发射由于受到奔月点和进入制动点等条件的严格限制,要求长三甲火箭必须在十分有限的发射窗口发射。窗口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有一次,每次只有三天,每天只有35 分钟。为此,长三甲火箭系统认真开展了可靠性增长工作。 此次“嫦娥一号”肩负着四大科学探测任务:获取月球全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40万公里间地月空间环境。 此后,我国又相继用长三丙、长三乙火箭发射了“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成功实现了绕月和落月。今年,我国自行研制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获得的数据将有助于优化嫦娥五号任务设计,为后续的取样返回打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