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80岁了,退休前是火箭总装车间的一名装配工。从1955年参加工作开始,我执行了几十次型号发射任务,对于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场景,直到今天,依然记忆犹新。 在当时,让卫星返回是一个不小的技术难题,比东方红一号卫星更复杂。发射卫星的长征二号火箭除了要有足够的推力使卫星达到入轨的高度,还得有精确的制导和控制能力,把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就要求运载火箭必须达到非常高的技术水平。如果返回式卫星试验任务成功了,那我们国家就会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为此,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攻关。 但卫星的研制之路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之前一年,也就是1974年年底,我们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失利。 1974年11月,长征二号火箭和返回式卫星从技术阵地转移到发射阵地。一切准备就绪,发出“点火”指令后,火箭正常起飞。太激动了!当时我们转身就要往外跑,想出去看看。突然,试验队领导大喊:“都给我回来!”我们一下全愣了。就在火箭升空20多秒后,一阵惊心动魄的爆炸声伴着巨大的颤动袭来。有些掉下来的碎片落在了休息室旁边,卫星掉在了库房那边,燃烧起来。 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沉痛难抑,大家都不出声,宿舍、食堂,哪都静得很……即使相隔近40年,那些残骸的位置、瞬间滑入谷底的心情,我依然记得很清楚,失败的惨痛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但是我们没有一直陷在悲伤里。当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鼓励我们:“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颓丧,要继续奋斗,再接再厉,一定要达到目的为止。”大家就拧着一股劲儿,越是失败就越要证明我们一定可以! 根据上级领导安排,系统内全面查找失败的原因,举一反三进行改进,对火箭和返回式卫星进行全面质量复查,查找到的原因是电器元件的电缆断了。后来,我记得汇报质量工作时,上级领导不许说“大致”、“差不多”这样的字眼,质量就是百分之百,没有模棱两可。 1975年11月,我们又来到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大家没有忘记一年前所发生的事,但没有时间用来追忆或胆怯,只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眼下的每一个操作和指令中。 有一个细节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要给发动机装防护装置,人就要钻到尾舱里操作,由于发动机和尾翼组合后空间特别小,怕碰到发动机,钻进去的同志就只能穿着贴身的单衣,外面套上工作服进去装配。 11月的戈壁十分寒冷,但我们所有人的心都沸腾了起来,响彻云霄的轰鸣驱走了一切严寒。点火、追踪正常、星箭分离……听到最后成功分离,火箭终于完成了使命,大家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互相祝贺,放烟火庆祝。 39年过去了,太多的事情已经记不清,但是当时钱老带领我们一起攻关,一起在基地宿舍讨论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直到今日,依然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口述 严仁荣 整理 孙铭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