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回忆征程 > 正文

黄春平:探索人类活动空间 任重道远

发表时间:2014-12-10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报

作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原总指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顾问组组长,76岁的黄春平说,能完整见证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200次发射,亲历我国航天事业中的曲折与成功,很荣幸。

忆苦思甜,成功之时更感创业之艰。1996年,对于包括黄春平在内的中国航天人来说,是“创伤”之年。

这一年,中国一共进行了3次航天发射。继2月15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发失利后,剩下的两次火箭发射都由黄春平指挥。7月初,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但是,黄春平和他的团队还没来得及高兴多久,一个多月后,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再升空时,因火箭发动机第三级提前关机,导致最终发射失败。

“那会儿的火箭技术确实还不够成熟,可靠性也不算很高,”回想起来,黄春平说,“但我们要允许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几次发射失利,使我国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声誉受到重创。当时的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以及老一代航天人在不断提高火箭技术水平的同时,对产品质量进行了一番大整顿。这为当时乃至今日中国航天事业的全面发展,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黄春平看来,1996年,对于中国航天事业,尤其是火箭研制发展史来说,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若火箭研制之前是处于‘必然王国’,1996年之后则不断走向‘自由王国’了。”黄春平认为。

1990年,我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长二捆”首飞成功,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蓝图的尽早出台。如今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承担运载任务的长征二号F火箭,就是脱胎于长二捆火箭,通过提高可靠性、安全性为重点改进研制而成的新型运载火箭系统。

经过艰苦卓绝的七年研制攻关,长征二号F火箭总指挥黄春平和研制团队在1999年用“神箭”将神舟一号飞船送入太空,以及后来的几次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运载火箭技术的国家,为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满足载人航天工程实施的需要,长二F火箭增加了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采用了55项新技术,具有高质量、高安全、高可靠三大特性。“之前商用火箭可靠性达到0.91就行,但长二F火箭却要达到0.97以上。”黄春平介绍说,为了保证火箭安全和可靠,他和“神箭”团队从元器件抓起,跑遍全国近60个元器件生产厂家,按照载人航天工程元器件“七专加严和五统一”的标准筛选、监制和验收,把住工艺关,确保火箭上的5万多只元器件质量。最后的事实证明,他们的辛苦没有白费。

自1999年开始,黄春平亲自指挥长二F火箭成功发射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飞船,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变化,自2004年开始,他成为长二F火箭的顾问,依然为载人火箭的研制发展出谋划策。

自发射神舟六号飞船以来,长二F火箭又实现了很大的技术跨越:控制系统可靠性提高;分离过程增加可视系统;开拓性地解决了液体与固体频率耦合问题。长二F火箭除了保持发射神舟系列飞船的常规状态外,还在运载能力和整流罩外形方面为天宫一号进行了量身打造。可以说,载人火箭的研制为我国整个火箭技术发展夯实了基础。

长征火箭前100次发射用了37年,后100次仅用了7年。黄春平认为,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是斐然的,但面对成绩,中国航天人不应该飘飘然。“未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任务还很重,货运飞船、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等的建设技术难度还很大,这些都对新一代运载火箭提出了更高要求。”黄春平说道。

有人说,21世纪是航天的世纪。黄春平深表赞同:“未来人类到其他星球建立定居点是可期的,中国航天强国建设任重道远,因此航天人大有作为。”黄春平鼓励年轻一代中国航天人,要努力为人类探索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航天人如果在责任心、作风建设、规章制度等方面继续做好工作,我们的事业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展望未来,黄春平信心满满。(崔恩慧)

【打印】      【关闭】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