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圆满完成第200次发射之际,作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发动机研制团队中的一员,张贵田既为中国航天事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自豪,又为自己所从事的液体动力事业能够为推举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第1次到第200次发射作出贡献,而感到欣慰。 在张贵田50多年的从业生涯中,他参加了几个型号发动机的设计、研制工作。从参加用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研制,到发射澳星的长二捆火箭发动机,再到现在从事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当看着火箭发动机推举长征火箭以雷霆万钧之势飞向太空时,他的内心总是充满了紧张、期待、喜悦和幸福。 每一次长征火箭的出征,都给张贵田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而每每回忆起长二捆火箭发射澳星的前前后后,总是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航天如何发展?这是摆在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艰难抉择。航天除了满足国家的需求,还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航天商业发射市场。当年为发射美国休斯公司为澳大利亚研制的通讯卫星,我国研制了长征二号E火箭,即“长二捆”。这项任务要求严、难度大、时间紧(火箭研制仅仅18个月),完成这样一个在国际舞台上众人瞩目的任务,关系着一个国家能否融入国际市场,是长中国航天人志气的大事,也是利用这个机会提升中国火箭运载能力的大好机会。 时间紧,经费少,如何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张贵田首先对发动机进行分析,存在哪些问题?要做哪些适应性的改进?还有哪些不可靠的因素?要做什么样的试验验证?他对存在的问题一一分析、计算、试验。经过科学论证,张贵田确定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为主线,除一些小的试验外,决定再做三次不同推力及状态的可靠性试验。全体研制人员经过14个月的奋战,胜利通过了三次大型长程热试车,交付了合格的产品,圆满完成了发射澳星的任务,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好评及关注,也打开了通往国际市场的大门。 还记得1992年3月22日发射澳星的场景吧?那次发射是中央电视台首次现场直播。发射时,火箭点火了,又突然停止工作了。火箭在发射台起来又坐下,那真叫可怕的一“坐”呀!如果火箭坐歪了,那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坐”在发射台上的火箭冒着滚滚黄烟,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别人都向远处跑,只有负责发动机的工作人员拼命向火箭跑。危险呀!万一火箭真要爆炸了,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可发动机研制人员顾不了那么多,奔向火箭,在还冒烟的火箭下面,查看故障原因。经最后分解确认,是火箭上的程配器出了故障,是它叫发动机停火的。发动机还是真听话,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发动机质量是可靠可信的。作为发动机研制的负责人及运载火箭试验队的副队长,张贵田当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此后,通过认真分析,准确定位故障,中国航天果断采取措施,又成功地发射了澳星,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得到了世界航天界的好评,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走向世界。 “长二捆”火箭发射的成功,为后续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发动机通过可靠性增长等措施,用于改进型长二F火箭成功而圆满地发射了十艘神舟飞船,实现了载人上天、出舱活动、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伟大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令世界刮目相看。 航天科研事业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只要不怕艰险,勇于攻克,总会迎来成功的时刻。长征系列火箭200次发射“之旅”,充分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一系列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成功研制和使用,体现了航天人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潜力。 当前,六院经过十几年努力研制的适用于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已经通过了国家验收,将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提供高性能、低成本、无毒环保的动力,使我国能够发射更大的载荷进入空间,为推举航天梦、中国梦,为人类和平探索利用太空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动力研制的参与者和液体火箭发动机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张贵田说,能够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这项事业,深感幸福、欣慰和自豪!(张美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