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回忆征程 > 正文

孙敬良:不断创造中国的火箭速度

发表时间:2014-12-10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报

长征火箭第200次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火箭发动机专家孙敬良备感自豪,“这是我国在实现航天强国征途上取得的一个标志性成就。”回顾自己从事60年的航天工作,孙敬良感慨道:“是中国航天事业成就了航天人,是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了‘中国火箭速度’”。

“对我来说,与航天结缘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上世纪60年代中期,周恩来总理决定上海航天也要搞大火箭、大发动机。从苏联学成回国的孙敬良赶上了好机遇,一头扎进了运载火箭大发动机的研制中。

经过潜心研究,孙敬良和同事们以独特的方法解决了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不稳定问题。后来,又在长征三号一、二级研制中独辟蹊径,解决了该型火箭研制中三大难题之一的纵向耦合振动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孙敬良从当年的青涩小伙逐渐成长为业内权威;他提出的“设计可靠,生产严格,试验充分”12字方针成为了航天科研生产中的一把标尺;他参加过多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带领研制队伍,打造了长征二号丁、长征四号甲两型火箭,至今仍在我国航天领域发挥着主力作用;他又涉猎卫星工程,组织了多个卫星工程的研制。

长征四号火箭从开始研制到首次发射成功历经十年时间,作为总设计师的孙敬良用“十年磨一剑,甘苦寸心知”来概括这段研制经历。

1984年夏天,长征四号火箭进入初样研制的关键时刻——对火箭动力装置系统进行热试车考核。一个新型号上马,难免会出纰漏,所以试车风险很大,如果加注时操作不当,就可能引起爆炸。孙敬良和他的同事们都站在现场,谁也没有退缩。发动机点火试验前加注推进剂,一位操作工由于紧张,碰落了未拧紧的加注接头。刹那间,剧毒的黄色氧化剂喷射着浓烈的雾气,向孙敬良他们扑去。紧要关头,孙敬良和同事们密切配合,迅速捡起并拧紧加注接头,及时避免了一起箭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热试车的成功,奠定了长征四号火箭全面研制的基础。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火箭一飞冲天,将我国首颗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风云一号A气象卫星送上太空。回忆往事,孙敬良诙谐地说:“没有那次热试车,没有同事们的鼎力相助,就没有长征四号火箭的腾飞,我也就要回家抱孙子了。”

长征二号丁火箭22次发射发发成功,了解情况的人都对长征二号丁两总系统大胆创新“动力调谐陀螺平台”(简称小平台)翘起了大拇指。研制和采用小平台,当时在我国火箭发展史上是具有开创性的大事。火箭应用小平台,可以大大提高火箭的有效载荷能力,计算显示,小平台自身就可减轻有效载荷100多千克。

长征二号丁火箭总设计师孙敬良一直梦想着把火箭上的大平台换成小平台,他心里很清楚,搞小平台风险太大了,一旦不成,自己则有可能“身败名裂”,但强烈的事业心和无所畏惧的创新精神促使他下定决心研制小平台。他的决策得到了当时的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航天老专家任新民的支持。

整整四年,低温、真空、振动、冲击,各种模拟试验一起上,小平台研制终于大功告成。

就在小平台研制初露端倪时,又陷入了寻找婆家的苦恼境地。要得到同行认同和支持,直接将它应用到火箭上并非易事。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孙敬良决定长征二号丁第二发火箭首先启用小平台,他说:“成功了,大家共享快乐;失败了,我引咎辞职。”

1994年7月3日,首次采用小平台的长征二号丁火箭点火升空,准确地将我国第一颗新型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胜利之时,戒酒多年的孙敬良破了规矩,重新举起了酒杯。

已实现200次“托举”的长征火箭,而今又踏上了新的征程。还在岗位上辛勤工作的80多岁的孙敬良说,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干得好,国家又创造了很好的保障条件,我们完全有能力,加快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步伐,打造出可靠性更高、性价比更好的物美价廉火箭,创造出下一个200发火箭研制发射时间更短的新纪录。”(尹林发)

【打印】      【关闭】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