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龙乐豪(1938.7.4-),湖北武汉市人,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付院长、科技委主任、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国家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 在年近六十岁的时候,龙乐豪给自己写了这么句诗:“人近花甲心未老,为创名牌自奋蹄。”他用自己主持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让龙的传人在世人面前感到无比欢乐和自豪。 牧牛童的读书梦 久远的童年生活已将时间剥蚀得残缺不全了。然而,有一段抹不去的记忆,给龙乐豪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同时给他的血液中注入了可贵的成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湖北汉阳,是他出生的地方,1938年在我们民族多灾多难的年代里他降生了。家里除了五兄弟还有一个姐姐,终日操劳的父母用那被压弯了的脊梁承受着一家八口的重负。尽管看着别人的孩子上学堂去,他好生羡慕,但最终还是因为交不起“昂贵的学费”——一石稻谷而夭折了短暂的学业。由于家里贫穷,还没有牛高的他已在父亲的引导下学着耕田了。 7岁那年,他坐在牛背上哼着歌谣,在河边放牛。旁边一个大户人家正给儿子办喜事,一阵锣鼓,一阵喇叭,水牛受惊了,拼命往前跑,把他从牛背上摔了下来。顿时,他昏了过去。等醒来时,发现脚骨被摔断了,疼得他怎么也站不起来。母亲心疼地把黄豆捣烂,轻轻地给他敷上,伤还没有完全好,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他又赶着牛,来回上百里去忙乎了。他常常是天不亮就爬起来,很晚才回家。 一次,在给地主放牛时,他一时起了玩兴,跑到旁边的田地里抓鳝鱼,忘了放牛的事,牛吃了别人的秧苗。秧苗的主人是一位非常厉害的老太婆,她不依不饶,边喊边追,直追得小乐豪掉进湖中,老太婆才扬长而去,而他差一点送了命。 终日劳累的母亲积劳成疾,得不到休息,得不到治疗。有一天,病重的母亲不让他出去放牛了,他还是偷偷地跑了出去。等晚上回家时,慈祥的母亲已紧紧闭上了双眼,永远地离开了他。他哭啊、喊啊,把嗓子都哭哑了。从此,他失去了人间最宝贵的东西——母爱。 读书,是他最向往的事。解放后,他终于圆了读书梦,那年他11岁。上小学时,他的成绩在班里总是前一二名,由于他刻苦勤奋,只上了三年小学,就提前考入汉阳县的一所中学。上完初中后,又考入武昌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普通高中部。中学时,他当过班长、学生会主席、团委宣传部部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1958年高中毕业前夕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高中毕业后,他被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读书。回忆起那段宝贵的时光,他总是深有感触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一个穷学生的大学五年,靠的是助学金。” 攻下低温火箭 1963年秋天,龙乐豪告别母校,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火箭总体设计部,从此开始了他在航天这个崭新而高深的领域里的艰辛播种。他和同事们一起,犹如身处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水手、攀越崎岖高山的攀壁人、穿过灼热沙漠的探险者,在磨炼中成长。30多年里,他把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智慧都无怨无悔地献给了他痴情的航天事业,昔日牛背上的牧牛童已成长为今天中国著名的火箭专家。 | 到测试现场检查工作 |
参加工作不久,他便投入到某一型号的研究中,对型号进行技术指标、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论证和精度分析等,还撰写了厚厚的一摞论证报告。随着那“疯狂”年代的到来,他被下放到黑龙江省富裕县军垦农场劳动。此时的他虽无用武之地,但仍没忘记带上一大堆书。住在潮湿的“干打垒”房子里,每年国庆节一过,便冷得难熬,有时出去“拉练”很晚回来,手几乎要冻僵了,鼻子让冷风吹得红红的,一呼吸就隐隐作痛。睡觉前,他还要翻几页书。北大荒的土地一望无际,猫腰锄一天地,腰酸背疼。很多人尽管还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但头一挨床,马上就睡着了。然而他对于火箭的执著有增无减,每天都要抽时间钻研技术。 1970年4月,中国航天人在太空中写下了瑰丽的一页: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从那之后,龙乐豪和他的战友们开始了向大推力火箭研制领域的进军。当时的美国、苏联已率先向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了卫星,为了把中国的通信卫星送入3.6万千米的太空,必须研制长征三号这种新型运载火箭。 在这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战中,他被任命为长征三号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主持和参与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 在总体方案论证中,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决定火箭命运的第三级方案的选择。在采取哪一种推进剂上,研制人员各持己见,众说纷纭。龙乐豪认为,我们必须采用低温推进剂,这是未来火箭发展的方向,它可以开辟我国火箭技术的新领域,填补我国低温火箭技术的空白。他坚信,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储备,已具备了攻克难关的条件,必须闯出一条新路来。 然而,要研制出这种低温火箭,一个个的难关必须攻破。低温燃料易燃易爆,而且材料在低温下工作,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异。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他提出36个关键技术课题,并组织带领各个攻关组日夜奋战。一次次地修改图纸,一次次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分析计算,一次次地进行试验,液氢液氧低温动力输送系统设计、低温火箭大型综合试验方案与试验程序……一块块拦路石先后被搬掉。 1980年初,在火箭试车时,有人担心加注满液氢液氧的火箭万一发生爆炸,将波及5~10千米以外。在现场指挥试验的龙乐豪开始心里也怦怦直跳,但他很快镇定下来,站在试车台旁,紧紧盯着试车台上的火箭。箱体增压时,他仍未后退一步。这时一个气管连接器出现了漏气,如果不迅速排除,可能会发生意外事故。不容多想,他和战友王瑞铨迅速冲上前去,排除了事故隐患。龙乐豪说:“事后想起来是有些害怕,但我们的胆子也慢慢大起来了。”更让人佩服的是,试车当天,龙总的夫人就在距试车台仅百米之外,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临时测试现场。火箭点火前夕,拉响第一次撤离警报后,有关领导再一次看望必须坚持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有的同志激动地说:“龙总把夫人都押在这里了,我们和‘压寨夫人’在一起,还有什么可说的!我们还怕什么呢!” 1981年,在一次总体现场协调会上,他提出将在发射塔架上直接排放氢气的方案改为在发射塔架200~300米以外排放,经过飞行试验的考验,达到了安全可靠的目的。针对长征三号火箭发射技术方案的特点和西昌发射中心夏季多雷雨的情况,并参考国外资料,他又提出火箭防雷击、防静电、防射频干扰、防电磁感应的“四防”措施,并主持制订了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火箭研制发射中碰到的新问题。 他主持制订的比国外大为简化的液氢温度分层试验研究程序,不仅使研制周期缩短了好几年,还为国家节约了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 长征三号火箭从立项、方案论证,到设计、试验、发射,他参加了全过程。技术上的事,大大小小,全装在他心里。在攻关的日子里,他的节假日,全都是在办公室和试验现场度过的。低温火箭研制,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 1984年4月8日,他和同事们苦苦鏖战了10年研制出的长征三号火箭发射成功了。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标志着中国的火箭技术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长征三号火箭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龙乐豪主持和参与的总体设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了表彰他在火箭研制中的突出贡献,1984年,航天工业部为他记一等功,1985年,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并向他颁发了五一劳动奖章。 火箭再上新台阶 为了使中国的运载火箭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后,龙乐豪就和总体设计部的技术人员一起,酝酿下一步如何发展中国高轨道大运载能力火箭了。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立项,1986年初,新型火箭长征三号甲正式上马。 长征三号甲火箭的研制,是在长征三号火箭的基础上修修改改,技术上跨一小步,还是要跨出一大步,有质的飞跃?那些日子,龙乐豪想得很多很多,他的自信和果敢又一次表现出来,必须使中国的火箭技术向前跨出一大步!再难,也要干!而他,也开始了人生历程上的又一次搏击,又一次新的攀登。 | 在总装车间观看产品质量 | 长征三号甲火箭几乎集中了当时我国运载火箭最新技术,重大新技术达40余项。其中氢氧发动机、动调陀螺四轴平台、低温氢气能源双向摇摆伺服机构和高压、深冷氦气加温增压系统成为四大关键技术,不攻破这一个个难关,火箭性能的飞跃就无从谈起。四轴平台,法国的阿里安火箭在10多年前就已采用;美国的四轴平台体积小,可靠性很高。采用这种技术后,火箭可在天上任意运动,符合世界火箭技术的发展方向,又能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然而,性能越优越,研制难度也就越大。 火箭三级液氧箱采用的高压、深冷氦气增压技术,真正靠自己力量研制的只有美国一家。其中的一项试验,其危险性相当于把高能量的定时炸弹放进火药库里。深知此情的龙乐豪坚定地说:“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 30多年的拼搏,养成了他知难而上的性格。在长征三号甲火箭研制8年的时间里,他和研制人员用行动回答了一切。 在火箭研制的每一阶段,他精心组织,大胆创新,制定技术方案,组织实施。技术上遇到大的问题,他总是盯在研制第一线。工人们和他开玩笑说:“和您一起干活,特累!”在火箭研制的重要阶段,每当出现技术问题时,他总是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和果断。而每当遇到危险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技术上的事情,有再大的风险,只要他认定了,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干。他说:“干事业不冒点风险,哪行。” 1992年11月,动力系统试验箭进入试车台,由于液氧泵转速不正常,第一次试车失败。按以往的老规矩,必须将三级火箭拆下,运回生产厂进行分解重装。这样一来,就得延误半年到1年的时间。经过分析,龙乐豪决定现场拆卸发动机。然而,现场拆卸,工作空间狭小,光线又差,加之野外作业环境条件很不好,发动机易进入多余物,能行吗? 在大年三十浓浓的节日气氛里,发动机研制、生产、试验等单位的人员一大早就来到研究院试验站。现场拆卸进行得十分顺利,核心部位——氧泵被分解下来,并重新装上新的氧泵,再次进行试车。但是,由于测量信号畸变导致紧急关机,第二次试车又失败了。 龙乐豪的心里涌起一股难言的苦涩。连续两次试车失败,他的心如同受到了重重的一击。下一步该怎么办? 当夜,会议室里灯光通明,近百名参试人员聚集在一起,讨论失败的原因和试车方案。龙乐豪静静地坐在一旁思索着。 将发动机运回生产厂,那么原定的4月份在发射场进行的合练将无法进行,涉外发射卫星的合同,将因我方违约而丢失或被罚款。为了国家的尊严,发射合练必须按时完成。然而,试车没有通过,产品没有经过考验,不能出厂啊! 如果更换一台发动机进行后续试验,不仅会延误日期,还要花费一笔巨大的资金。这条路也走不通。如果还用这枚火箭进行第三次试车,风险更大。加注过液氢液氧的箱体能否连续经受三四次点火?万一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刻不容缓的研制工作需要迅速做出选择。在那几天里,龙乐豪的大脑里转动的全是和动力系统试车有关的各种试验。箱体加注低温燃料后反复进行的点火试验和多次低温、常温下的交替试验,其管路、活门没有发生过泄漏,证实了箱体结构的可靠。冷氦气瓶低温下的压力试验,前后共进行了数十次,也证实了气瓶不会发生意外,设计安全系数足够。 大量的试验结果和科学根据使他心里踏实了,贺祖明、王珩等副总师和梁子垣副总指挥的支持,增加了他在短时间内进行第三次试车的信心和决心,他以那特有的睿智做出了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这一想法得到了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刘纪原和研究院院长沈辛荪的赞同。决策做出了:在现场更换部分零部件并进行第三次试车。 1993年4月10日,充满艰难险阻、长达4个多月的三级动力系统试车,在他的精心组织下终于获得成功。也就是在这时,他的脸上终于绽出了一丝笑容。用一发火箭连续三次加注、泄出,四次点火试车,这在我国火箭的研制史上还没有先例。这一创举不仅为火箭研制抢出了1年多的宝贵时间,还为国家节省了数千万元的经费。 1994年2月,艰苦鏖战了8年的航天人终于赢得了长征三号甲火箭首飞成功的胜利,龙乐豪在欢呼跳跃的人群中激动得热泪盈眶。 坚持在科研第一线 在数十年的航天生涯里,他那执著的追求和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为了工作,他也曾把深深的愧疚埋藏在心里。 在长征三号火箭紧张的研制工作中,他住在设计部所在地——北京南郊。那时还在铁道部工作的爱人带着两个孩子住在城里。一次炉子没有生好,他爱人下班回家后因煤气中毒晕倒在厨房,人们发现后,马上打电话给他。正在办公室演算与分析的他,回到家后,只照顾了爱人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又匆匆蹬上自行车骑行15余公里去参加技术协调会。他是怀着难言的歉意跨出家门的,他不能离开自己的战场,躺在床上的爱人理解他。 | 情系“长三” | 作为长征三号甲火箭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研制人员的事他常常挂在心上。一年冬天,负责大喷管装配的技师李永利正在进行大喷管攻关。这时,后院告急——隆冬时节,家里暖气管坏了。李永利每天都是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9点多,根本没有时间修暖气,孩子冻感冒了。为了应急,李永利从商店买来了三个暖水袋,晚上睡觉,全家三口人一人一个,但根本无济于事。龙乐豪知道后,赶紧找到后勤部门,亲自督促着让他们给李永利家修暖气,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这位纯朴的技师更加加倍努力地投入工作,在经过近一个冬天的攻关后,终于成功地装配出第一台大喷管。提起龙总,跟他一起摸爬滚打了8年的研制人员无不这样称赞他:龙总平易近人,深入实际,我们有心里话都愿意和他说。在办公室里,你很难找到龙总的身影,因为他总是呆在试验生产的第一线,和技术人员共同研究问题。因为他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资料,各系统的研制情况他都了如指掌,所以每当出现重大问题时,他都能准确地判断、果断地决策。在长征三号甲火箭进入最后研制阶段近两年的时间里,龙乐豪没有休过星期天。放假了他也骑上自行车到加班生产的车间转一转、看一看,向工人师傅道声辛苦。工人们都这样说:“龙总三天两头往我们这里跑,最忙最辛苦的还是他。”龙总的秘书也说:“龙总经常骑上自行车跑到车间里,我想给他派车都没法派,他去的次数太多了。”龙乐豪和技术人员、工人师傅打成一片,他深知自己的魄力和胆识都是从他们中间产生的,须臾不可分离。长征三号甲火箭首次飞行试验获得成功后,记者采访时问龙总有何感受,想听他讲讲8年研制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然而,龙总看了看身边的战友说了一句:“多好的一群人啊!” 攀登新的高峰 航行于大海的水手,总免不了风浪的冲击,行进在沙漠中的跋涉者,回避不了酷热的煎熬。在龙乐豪不断向新高度攀登的过程中,他也曾经历过失败的沉重打击。 1994年2月8日,长征三号甲火箭首飞成功,受到了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高度评价。国务院、中央军委在给研制者的贺电中写到:“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对于实现我国新一代应用卫星发展战略目标,扩大航天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就在龙乐豪和他的同事们还没有从成功的喜悦和久战的疲惫中走出来的时候,历史再一次把他们推向了新的起跑线。 1994年4月1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召开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研制工作会。一场技术要求更高的研制工作的序幕再次拉开,龙乐豪又受命担任了这一火箭的总设计师。 新研制的运载火箭是三级捆绑式大型运载火箭。该型号是以长征三号甲火箭为芯级,捆绑四个助推器,能直接将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可达5吨,是当时我国运载型号中运载能力最大的一个型号,其运载能力在国际上可排在第二位。首飞即用于商业发射,在国内是首次,在国际上也未见到先例。长征三号乙火箭的研制也是完善长征三号系列火箭的关键之举,是航天系统最大的一个创收工程。这些对龙乐豪和他的同事们来说都是压力,当然也是动力。 1996年,世界航天史上留下了一个沉重的记录,那是一个令中国航天人刻骨铭心的记录。 1996年2月,经过研制者的努力,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矗立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塔架上。随着一声令下,长征三号乙火箭装载着国际通信卫星708号在西昌起飞。一场让所有航天人心痛的灾难随之发生了。火箭起飞不久,就像喝了酒的醉汉,摇摇晃晃地撞向距发射塔架不到2000米的山坡上,星箭俱毁,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事故。人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更不敢相信这是对他们两年辛苦的回报,泪水在每一个航天人的心里流淌着。 “火箭飞行不到22秒就爆炸了,我没想到失败得这么惨。”龙总痛心地说。 自信的个性和30多年从事火箭研究积蕴的经验和知识,使他坚信,火箭的总体设计方案没有问题。 面对失败,面对来自国内国外的压力,他不卑不亢地说:“航天事业属于高科技领域,在它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失败,更重要的是如何从痛苦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败或减少失败。”面对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失败,龙总和他的同事们围绕着设计、生产、产品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反思,采取了一系列保证飞行成功的措施,完成了12大类共122项试验,提出44项共256条改进措施。 苍天不负苦心人,艰苦的付出,终于换来了成功的收获。 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地发射了菲律宾马部海卫星,10月17日又成功地将亚太-2R通信卫星送入太空。1998年5月30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扶摇直上,稳送中卫一号卫星精确入轨。1998年7月18日,长征三号乙火箭再次稳稳地将鑫诺卫星精确地送入预定轨道,打开了中国与欧洲航天合作的大门。至此,长征三号甲火箭、长征三号乙火箭已成功地将8颗国内外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在取得重大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当有人问起他的最大心愿时,龙乐豪院士用充满深情的眼神,望着自己设计的长征三号乙火箭的模型,意味深长地说:“我对中国运载火箭事业炽热的心永远是年轻的,为了让中国长征系列火箭成为名牌火箭,我仍会不懈地努力。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用自己设计的火箭多发射几颗国内外的卫星,为自己的国家和一生钟爱的事业奋斗不止。(蒋峰 常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