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长征英杰 > 正文

张贵田 金牌动力的守望者

发表时间:2014-06-09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报

张贵田(1931.12.20-),历任七机部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航空航天工业部067基地主任兼总工程师、研究员,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067基地科技委主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常委、副主任,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科技委主任。1992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2002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同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3年荣获集团公司2012年度航天功勋奖。

在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提到张贵田,无人不识,无人不晓。他的学识和为人,让人景仰,更让人敬重。

心系动力铸金牌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首次自行设计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高频不稳定燃烧问题一度成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难以突破的“瓶颈”。张贵田在国内率先提出再生冷却隔板与液相分区相结合的方法,攻克了液体火箭发动机不稳定燃烧这一世界性难题,为我国后续相关型号的研制开辟了道路。

张贵田参加并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双向摇摆二次启动常规高空发动机,即长征四号A运载火箭第三级发动机。目前长征四号A运载火箭已先后多次成功将风云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送入太空。该发动机还为该型号的重复使用和拓展发动机的应用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贵田还勇于攻关,成功突破了我国第一台高空发动机高空点火重大关键技术,使发动机布局紧凑、结构合理,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和整体性能。该发动机运用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为增强长征运载火箭能力,跻身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张贵田带领六院科研人员,仅用14个月的时间,研制成功了助推器发动机和高性能二级发动机,使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不到2.4吨,一跃提升到9.2吨,多次将“澳星”等国内外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动力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航天领域竞争日趋激烈。张贵田根据多年工作中的亲身体会及对国际航天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积极跟踪世界领域里的液体火箭推进技术先进水平,在向有关领导提出我国应尽早开展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建议的同时,组织开展液氧煤油发动机的预先研究和技术攻关,突破了一系列关键和核心技术,为液氧煤油发动机工程立项和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新一代大推力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项目已通过国防科工局验收,使我国的运载火箭动力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实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和探月工程提供了坚实的动力技术支撑。

老柏入云摇新翠

张贵田一贯主张科技人员必须亲自设计研制项目。他常说:“人如果想会游泳必须到水里去,科研队伍想提高必须到一线去。”在生产、试验现场,故障处理、材料分析一线,随处可见张贵田的身影。虽然他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退居二线,担任院科技委主任,但他仍全身心地投入到航天液体动力研制工作中去。

在液煤发动机整机研制初期,启动问题久攻不克,科研队伍的情绪一度很低落。有一次试车失败后,午餐的气氛凝重压抑,张贵田逐个桌子逐个人地作动员:“失败是成功他娘,信心是成功他爹,别灰心丧气,能成功的。”而在饭后,细心的司机却发现他在车内偷偷掉眼泪,于是安慰他:“劝别人的时候,你浑身是劲儿,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掉眼泪。”张贵田抹着眼泪说:“你不懂搞科研的人,好不容易怀胎十个月生下孩子,结果孩子没了,搁谁心里不难过啊。”

张贵田感恩航天,对航天的情感让他心无旁骛,鲐背之年依然热血沸腾,而这份执著也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从小热爱植物和医学的女儿考大学报志愿,从不用特权的张贵田充分行使了一把父亲的“特权”:“还是航天好,报发动机专业吧。”儿子结婚度蜜月,他“干涉”:“哪里都不用去,带你爱人回趟红光沟吧。”秘书刚上岗就被他赶到“一线”:“给我当秘书,首先得把发动机搞明白了,才能协助我工作。”只有到了老伴儿那里,他“放松”了要求:“你是我家属,研究员就别评了,名额还是让给别人吧!”(范丽苏)

【打印】      【关闭】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