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 在刚刚结束的珠海航展上,各种航天领域的展品令现场观众眼花缭乱、耳目一新。其中,用于搭载飞船、卫星、各种深空探测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也分外引人注目。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航展期间,中国航天报记者邀请到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罗晓阳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张智,共同畅谈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历史和未来。 长征火箭即将迎来200次发射 记者: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我国航天的金字招牌,按照计划,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即将迎来第200次发射,面对这个历史性时刻,请问有什么感想? 罗晓阳:从1970年4月24号发射中国第一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就走上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化和发展阶段。 从技术上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最初的串联式发展到如今的捆绑式,从液体燃料火箭发展到固体燃料火箭,从常温推进剂发展到低温推进剂,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把中国航天带入到了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 今年12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迎来第200次航天发射,前100次发射我国用了近40年的时间,而后100次发射只用了近10年时间。 这个时间跨度表明,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二号F火箭有望服役到2030年 记者:说到长征系列火箭,就不能不提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每一次载人航天发射,该火箭都担负着发射载人飞船的重任。我国即将进入载人空间站建设阶段,届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会做哪些技术改进和创新?在空间站建设过程中,该火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张智:长征二号F火箭是专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设计的一枚高可靠、高安全的运载火箭。 截至到目前,该火箭已经成功发射了11次,显示出了相当高的可靠性。在未来的空间站建设过程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依然是运送航天员到我国建设的空间站内执行任务。后续在没有大的需求变化的情况下,该火箭在设计和技术上不会有较大的变化。 但是,任何一个产品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我们在后续的工作中,还要继续提升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我们希望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能服役到2030年之后。 需研制运载能力更大的重型火箭 记者:目前我国最新研制的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进展情况如何?除了这两种火箭之外,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否也在研究其他一些新领域的项目? 罗晓阳:目前,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研制进展比较顺利,但在研制过程中,也遇到了较多技术难点。 目前,我国现役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最大的直径是3.35米,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直径为5米,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25吨,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14吨。虽然,从这些数据的表面上看只是一个量的变化,但实际上带来的却是一系列技术上的质变。 另外,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相对于我国其他运载火箭,该火箭的助推器较大、较长,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我国今后运输货物到空间站上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不管是从运载能力还是从先进程度上讲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航天的发展需要不断前进,未来人类必将朝着更远的深空探测方向发展。因此,为了能探索更遥远的星球,以及要具备采样返回的能力,我们就必须研制运载能力更大的重型火箭。 另外,这种运载火箭,不仅要体现在它的运载能力上,而且还要重视它的技术先进性。所以,我们未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有很多技术难关需要攻破。 火箭人才梯队年轻是优势 记者: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建院已经57周年了,中国航天事业也走过了58个春秋。几十年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传承中国航天精神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罗晓阳:作为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中国航天正在大力传承航天精神,作为中国运载火箭研制的摇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实践和尝试。 目前,35岁以下的队伍已经占到全体员工的53%,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5.3岁,比欧美、俄罗斯的科研队伍平均年轻15岁,所以人才队伍建设是我们的第一个优势。第二个优势就是结构合理。从学术角度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现在有9名院士,从院士到学术带头人,再到科研人员,队伍组成和人才搭配十分合理。 此外,中国航天也为年轻员工设计了很多的成长通道,目的是希望在我国未来的航天事业发展中以及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大师和专家出现,把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