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直通两会 两会聚焦 关注航天 议案提案 两会镜头 微访谈 两会声音 两会花絮 两会手记 微言大义 观点交锋
观点交锋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交锋 > 正文
航天“创新力”期待再激发
发布时间:2015-03-06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报

记者:中国航天人的创新能力如何?

包为民:我国航天事业起步时,遭遇了美国的技术封锁,我们通过自主创新走出了自己的航天发展之路。老一辈航天人已经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创新能力,而且他们还培养出了现在的航天队伍。

梁小虹: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技术人员进入企业之后创新细胞在衰退。我们一个研究院就有2000多名博士,以及更多的硕士、本科生,如果这些人完全释放出自己的创新能力,所取得的成绩绝对比今天漂亮很多。

张柏楠:我国航天诞生于自主创新,目前也接近世界一流,当前的基础很好。但在基础能力、动力等方面仍有待突破,需要提升创新能力。

记者:限制科研人员释放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包为民:在上一届政协会议上,我和其他委员就提议开展火星探测,但至今还没有立项启动。航天科研工作者想要跑起来,但很多时候没有起跑的机会。航天事业发展的顶层规划尚不明确,看重短期效益而不是长远意义,这对航天科研工作者创新力的发挥是不利的。

梁小虹:首先,中国航天对成功的追求盖过一切,在这样的氛围里,技术人员宁愿采用保守、固化,甚至落后的技术,而不敢大胆创新。其次,我们的科研管理体制也没有最大程度地激发技术人员的创新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是肯定不行的。苹果公司诞生在车库里,spaceX公司区区两三千人做出这么多型号,他们的管理体制与我们区别很大。

记者:如何激活航天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基因,支撑航天长足发展?

包为民:人类进行深空探测,对于那些遥远的星球,没法登陆。怎么办?美国人就提出一个想法,可以用航天器把它们拖曳到地球轨道中,然后登陆探测。这其实像是小孩的想法,但很好啊,我们却想不到。因为我们的应试教育扼杀了这样的奇思妙想,从教育上就要改革。另外,顶层规划需要更加明确,从国家和人类的发展来作决策。这都不是立刻能改变的,任重而道远。

梁小虹:技术改革上要有效,管理改革上要有为。技术上,要允许失败,鼓励大胆的想法,失败了不要去追责,而是找出原因;还要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要全民创新,我们可以设立一些基金去鼓励他们自己“玩”。管理体制上,要革故鼎新、敢为人先,真正使产学研融合起来。

周伟江:创新是有风险的,制度上要能承担风险,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往往不能立刻带来经济效益,要用长远眼光去看。工作报告中提出用科技体制创新推动科研创新,这需要更具体的措施,在管理上破题。(倪伟)

【关闭】  【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