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赛动态 散文 摄影 随拍 诗歌 美术 网友评价 编辑推荐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原始深山里书写不凡人生
发布时间:2015-04-03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报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让我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尤其是那段既辉煌又艰难、既振奋又曲折的三线建设历程。人们在那段历史中展现出的精神与电视剧里所传达的“有理想就有希望,虽平凡但不自弃”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1966年,航天科技九院16所(7171厂)决定在陕西的秦岭深山中建厂,厂址选在南北最宽处仅几百米的两山沟之间。周围数公里内不见人烟,自然环境恶劣。

1969年,我7岁那年,便和弟弟随父母从北京来到这秦岭山中。那时铁路还不发达,我们坐了近两天一夜的火车才到达宝鸡,11月的大西北已是异常寒冷,又等了一夜,厂里前来接应的车才到。大人们将自家几件简单的行李装上解放牌大卡车后,我们几户人家坐上卡车挤在一起相互取暖。又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才到达目的地。

刚到时,我们住在十几平米的接待站内。一切都还在初步建设中,指导思想是先工作、后生活,率先完成了供电、供水设施和材料放置库房的建设后,前期进厂人员先投入工作,住宅仍在建设中。在接待站住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分到了一套住房,却也是两户人家共住一套房,且只有两个小卧室和一个小厨房,共30平米左右。我们的房子是在一层,二层还在施工建设。这已经算好的了,据说1966年来的第一批建设者住的是窑洞,用的是蜡烛,喝的是山泉。就是在这样简陋而艰苦的条件下,先驱者们用自己的双手完成了基础建设,而我也随着所厂的建设一起成长。

这便是我儿时的记忆,一个我家经历的小小片段,也是无数航天建设者们共同的艰苦经历。他们当年风华正茂,为了心中的理想齐聚大山开垦建厂,在这封闭荒凉的深山峡谷中,与天争、与地斗,完成了所厂的初步建设。

进入70年代后,所厂的基础建设初步完成,开始进入紧张的惯性器件研制中。我的父亲是一名后勤电工,负责所厂近千户家庭的用电管理,经常下班后不能回家,或是回家后刚端起饭碗就有人找。父亲总是随叫随到,从没有拒绝过别人。由于地方偏远,输电困难,各个建设点都正在投入生产,因此,家庭用电非常紧张。为了达到省电的目的,所厂领导决定将全所厂耗能较大,但亮度不够的白炽灯更换为耗能相对较小、亮度较高的日光灯,父亲在最短时间内把近千户家庭的灯具全部更换了一遍,为此还荣获了宝鸡地区节电模范。后来提起此事时,父亲总是说“人活着就要对得起这份工作,虽然干不了什么大事,但小事必须做好”,语言平凡、简单,却体现了一个普通三线建设者对工作的热爱,这种朴素的观念一直影响着我。

1980年12月,我参加了工作,进入所厂成为第二代三线上的航天人。从走上岗位的第一天,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虚心学习技术,做一个优秀的工人!”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亲身经历感受了三线航天人建设的艰苦历程,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国防三线建设精神永远地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使之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

所厂建设已经历了49个年头,当年的建设者如今已是满头银发,所厂也早已搬离了秦岭深山。但我们不能忘却,今日的辉煌起初是他们铸造的。他们一生平凡,但这千千万万平凡的人和平凡的工作促成了航天事业在大山深处的发展壮大,他们用行动谱写着三线建设既普通又伟大的历史,也永远激励我们坚守理想,在自己的平凡世界里书写不一样的人生!

(作者:董建春)

【关闭】    【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