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清明,我就想起未曾谋面的姥姥、姥爷。 我和哥哥出生前,姥爷就离世了,十多天后姥姥也跟着去了。从懂事起,母亲不时给我讲她小时候的故事,等到清明节上坟烧纸的前夜,她总会买上两大卷黄纸和两小打金箔纸片,金箔纸片用来折元宝,大张的黄纸则铺开展平,拿一张百元纸钞从黄纸的左上角开始仔细拓印。 所谓的“ 拓”就是把纸币按在黄纸上捋平,正面拓字,反面拓图,等到正反两面都拓好了,也就代表这一张黄纸变成了一大张未裁剪的正版冥币,然后再开始拓下一张。 这是很老很笨拙的办法。母亲从来不买现成的冥币,她说这每一个亲手折的元宝,每一张亲手拓的黄纸,都满载她对父母的爱和思念,而这时她也总是叫上孩子们一起动手,一边折一边慢声细语地给我和哥哥讲述她记忆中的父母。 母亲说,姥姥和姥爷一辈子没吵过架,每天都和和气气的。在那个5个孩子都不算多的年代,只有一儿一女的家庭很少见,他们四口之家住在只有十平米的平房里,和睦而欢乐。 于是,我就在母亲年复一年的零散话语中,渐渐拼凑出了两位老人的样子:一位慈祥宽容、明理豁达的她,一位博学谦逊、身姿挺拔的他。 这是一种很神奇的心情,明明未曾谋面,却在想起他们时感到亲切熟悉。通过母亲的语言和我的幻想,他们一直以另一种形式活在我心里。 清明节的种种仪式是一条纽带,将上辈与下辈相连。重情重义的中国人,便在清明的祭祀里,使未曾谋面的亲人变得具象起来。 (作者:乔允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