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梢,十里洋场;通衢大邑,人杂五方。 从地理文化角度审视,自明设卫的几百年间,天津的文化脉络里似乎从不缺少“流动”,流动的人口,流动的货物,流动的智慧. 而在流动的方式面前,作为填充地理和文化双重场域的大胡同,无疑是走近并理解这种方式的“活化石”。“畿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当年的繁华从古人的诗句里依稀可追忆。 商贾、游客、香客、摊贩、艺人、娼妓、船夫、劳力、掮客……就犹如子牙河与海河的河水,汇聚、碰撞,融合、流动,生生不息。 绸缎、棉布、皮货、瓷器、服装、笔墨、药材、日用品……依托自然经济状态下的集市,没有批量,少有剩余,供需自然,鲜有扭捏造作的现代消费之态。 大胡同是天津这座城市里市井文化生态的样本。 尽管寻求差异化消费的高档商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并不影响具备现代商业文明气质的滨江道作为参照,去找寻大胡同的现代叙事。 其实,城市这个现代人的综合聚集体,彼此之间有着千篇一律的相似。 北京的动批、成都的荷花池、石家庄的南三条……都与大胡同一样在城市舞台上扮演着相同的角色。看似杂乱无序的集市内,实则暗涌着简单实用的游戏规则。 在条理化的现代城市空间体内,胡同的表述可能是微弱的,但却是不可缺少的;它的未来处境可能是尴尬的,但却是合理的;它的声线不再响亮,但也从未失声。 大胡同就像一剂“润滑油”,灌注于严整的城市机器里,使得整个城市面貌显得不再呆板冰冷,而是柔性有温度。 估衣巷里,青砖灰瓦,低调朴素,暗淡了烟柳风月,却延续了生生不息。 江埠河岸边,犹如嘈杂的浮世绘。 熙熙攘攘的人群,步履匆匆地卷入小食摊腾起的热气里;馆楼阁堂内,似是南方的客,却又念着北方的人,缓缓流动着幕幕若即若离;昨夜的鱼龙舞处,排排整齐的灯笼红,剪断了天空的整一,却依然讲述古老故事的点点滴滴。 (作者:李胜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