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微信已经成为时下最为流行的通讯沟通手段之一。就像百科全书一样,微信平台上与学习、生活、工作相关信息比比皆是。同时,它也成为时下人们寄托悲喜、抒发情感的时髦工具。 然而,正因微信平台上信息量的错综复杂,人们甚至已经习惯于不经意间就分享了感兴趣的消息或是文章,哪怕是未经考证的言语,亦或是还未汲取营养的文摘。 笔者看来,基于如此唾手可得的庞大信息资源,如何在短时间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真的需要很强的辨析能力。 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般地接受信息,再有用的资源,也可能会成为过眼云烟,最终失去有利的价值。究其原因,无非是信息太多太杂,信息的获取过于廉价而已。 可以假设,诸多人生信条、醒世格言若出自德高望重的长者之口,或是如西天取经般历经磨难才能获得,我们是否对其又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枕前的一本好书,我们也许有机会反复品读,每次都会带着不同的见解读完。然而,对于微信上的优美散文,我们是否还会反复打开,重新咀嚼、吸取营养?答案也许是否定的。 至少对于笔者而言,我会下意识地收藏短文,然后,至少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再度阅览。原因何在?无非是微信平台上的信息更新速度之快,早已超出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固有观念。 大量新信息的冲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了微信用户的阅读空间,让原本可能存在利用价值的信息,被吞噬在层出不穷的新信息洪流当中。 读书看报本是一件值得推崇的良好习惯,不假思索地去接收大量信息却可能导致抓不住重点。 信息泛滥已成事实,如何利用方为关键。 关于方法,笔者有一些建议可供参考:有的放矢地关注微信公众号,有针对性地获取相应资源;优美的语言文字,要及时收藏,定期反复阅览;对自身有长远利用价值的信息,可加以摘抄记录,随时品味消化。 微信本是便于众人交流的工具,但若被它“捆绑推销”久了,怕是会失去阅读的自由空间吧。 (作者:杨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