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磅礴大山,这带山区绵延起伏,更像丘陵。入得山里,举头望木欣欣向荣,低首见泉涓涓而流…… 过去这里是荒山野岭。地老天荒过,空谷幽兰过。如今已不那么荒凉了,有村民在开山种栗,有农妇在养鸡育稚,有渔民在驾舟撒网……一切似乎与外界隔绝,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东篱南山。 这里是皖南山区。广德,许多人并不在意的一个地名。但这里却有一块航天领地,也是中国航天在安徽的唯一一个小发射基地,史称603。 603,顾名思义,建设于上世纪60年代3月。屈指算来,这里历史够厚重,给人一种“往事越千年”的感觉。 山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郁郁葱葱的植被与乡土气息表达着生态与环境的良好。前不久,笔者与上海一群文人到山里采风,不由感叹,在中国大地上,像广德这样保有原始风味的地方已经不多。 远远地看去,一座52米高的发射塔架高耸入云。这是航天最显著的标志。虽然它当年发射的是并不壮观的探空火箭,却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先驱。驻足在那片荒草萋萋的土地,抬头仰望,发射架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侵蚀,早已斑驳陆离、“垂垂老矣”。但它挺拔的身姿、寂寞的身影,仿佛在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好在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曾为抢救这一“濒危文化”而倾力尽为,为它树碑立传,使“中国探空火箭发祥地”几个大字辉耀天地。简短的碑文,铭刻历史。国防科工局、航天科技集团、上海市均将它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期让不朽的精神在这里得到延续和传承。 历史上的603曾经辉煌一时。据悉,至1965年,这里共进行了21次探空、气象、生物等诸多火箭的发射,其中还对两只小狗进行过搭载试验,飞行高度为100多公里。令人称奇的是,两只名为“小豹”和“珊珊”的小狗均回收成功,落地时活蹦乱跳。为显示搭载成果,当时有关单位还专程将两只小狗护送到北京,接受有关领导的“接见”。 让文人感兴趣的还有一对航天留守父子。两代人数十年来远离都市喧嚣,甘于守护寂寞的发射架。父亲叫邬铭洲,曾经是603的老站长,一辈子无怨无悔地扎根在603。令老邬感到自豪的是,当年他曾接待过中国航天奠基者钱学森,并陪同钱老步行数公里来到发射架下。钱老虽年近花甲,但精神矍铄,不顾长途跋涉和风尘颠簸,深入了解试验情况,亲切勉励年轻的科技人员。这一切,已经成为老邬美好的记忆。 邬铭洲的儿子邬惠毅已接班多年,并在603安了家。小邬告诉我们,他父亲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退休后在上海买了房子,本想叶落归根。但不知为什么,老人每每回上海就生病,经常往医院跑。而一住到山里就来了精神,什么毛病也没了。所以现在上海那边的房子一直空着,老夫妻俩索性与邬惠毅祖孙三代一起厮守在山里。如今,老人每天种种蔬菜,弄弄花草,养养鸡鸭,心情舒畅,日子过得知足又美好。 我们不禁感叹,幸福其实很简单。周国平说:生命本身的快乐是生命根底里的快乐,又是自然广阔天地里的快乐。对老邬来说,也许拥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生活环境,比拥有无用的身外之物更重要。这里有新鲜空气可吸,有天伦之乐可享,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足矣! 而在老邬和小邬身上,我们发现了一个现实版的“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人物典型。 航天人的山里情结,令人击节而赞! (作者:游本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