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实验表明:稻子抽穗时节,在田间播放一段时间愉悦的音乐或歌声,居然能可观增产。阅后由衷惊叹生命精灵的奇妙。 我对歌声的最初感念,应该上溯到九岁那年,正值祖国成立二十周年大庆。出于好奇,在自己的哭闹纠缠下,得以跟随大人们手推着公社用平板车扎制的彩车,加入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穿过县城,“五星红旗迎风飘杨,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明快的节奏,欢乎的人群,一望无际的红旗随风飘扬,出了山村第一次见识这样欢腾的阵势和场面,从此这首歌成了我最美好的记忆。节后老师教给我们这首酣畅淋漓的歌曲,才知道它的名字叫《歌唱祖国》。随后很长一段日子,那美妙悠远的歌声,仍然不时在心头滚动,尽管不识谱,但无事时总想亨上几声,在上学的步伐中,在牧羊放牛的吆喝声中,甚至在挥舞镰刀收割的节奏中,总感觉它在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像心灵长上了翅膀,天马行空,好不痛快。毕业进厂工作后方才明白:这心中悠扬的歌声之所以余韵萦绕,是心灵与历史在相约对话,是手中事情在把握致胜。 曾记得,一次打开网络视频后,看到建国十周年将军业余合唱团参加全军文艺汇演,230名开国将军引吭高歌,《红军纪律歌》、《在太行山上》等红色经典歌曲,那些年过半百、九死一生的老将军们,情真意切地唱数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台上唱得或温柔婉约、引人入胜,或排山倒海、激情奔放;台下看得或静若游丝、引颈向往,或掌声雷动、喝彩连连,台上台下在互动中自觉形成共同的心声,此起彼伏,高潮迭起。唱完闭幕后,又被台下经久不息的雷鸣般掌声再次掀开,这个难忘的精彩瞬间,台上台下已经感应出美妙的火花,汇聚成奔腾欢乐的辽阔海洋。目睹这动人的一幕,细细想来,之所以如此,是场中的人们已经自觉把历史凝化在歌声中,为其赋予了无穷无尽的暇想,与生命结缘,把唱歌与工作连在了一起,把职业与生命当成了一回事,漫游到了最真诚、最钟情的感受和风景当中。 眼下,每当在冉冉升起的红旗下,在庄严肃穆的会场里,悦耳的音乐中人们引吭高歌时,涌动的歌声便宜承载了更多的寄托和期望,无论尊卑,散后,则各奔东西,都顺着余韵一心向往,幕后的故事成为歌声心灵的真实写照。 其实,无论在高堂,还是在田野,歌声,发端于心间,风起于闹市,流淌于旷野;它是歌者的心里话,是上天入地的梦想,是对未来的思索和表达,是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故事;它是风尚,是信念,是民族复兴秩序的呼唤,是国人思想青春的感召,是时代精神的光芒照射,是人类心灵与岁月命运的生动交响。春风中环视已经人头攒动、浓绿绽放的遍野,那一个个遥远的憧憬由远而近,变得触手可及。 (作者:王建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