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赛动态 散文 摄影 随拍 诗歌 美术 网友评价 编辑推荐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那张木铧犁
发布时间:2015-05-06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网

暮春时节,满山遍野飘逸着复苏的乡愁,树枝中纷纷绽放的绿芽争相发言,习习春风中回到山乡老院,拔除院中没过胸膛的蒿草,老屋前墙上悬挂的那把木铧犁已经锈迹斑斑,明媚的阳光下仍不时闪耀着曾经犀利的寒光,涌动着它命运中已经休眠的力道。它本由爷爷使唤,爷爷不在后由三爷使唤,因为他们都是队里数得上的种地劳力,爷爷病逝后,那把木铧犁就由爷爷传到了三爷手里,二十多年后它完成使命后,无人再用。

记忆中,每年早在初春,三爷他们就要纷纷粗耕沉睡了一冬的土地。耕地的巧门全在扶犁人的手把上,把不好左右,就吃不准地垄间的宽窄。窄了,无端浪费人力畜力,效率低下;宽了,地上留下几道不痛不痒的沟壕,到头还得重来。把不好扶力,就吃不透地垄的深浅。深了,人困马乏,有数的天数容不得你磨叽;浅了,随后耕种的种子生根发牙自然费力,就是个不接地气的活。减了来年收成,人见人说,人说人怨。在铧犁背后对牲口“得得,来来”的反复吆喝声中,哪个把犁人也不敢含乎。

那铧犁的坚韧与锋利,使它不论遇到什么,都要在它不懈的坚持下翻将出来,石头,往年庄稼的根茬,相互纠缠的藤蔓与枯草,经过犁、耢、耙三道农序后,统统把他们请到地堰边与阳光对话。松软如绵的土地才会容得下需要百般呵护的种子。三爷在前边犁沟,我们跟在耕过的犁沟里,跟着大人们播种着一个个童话般的故事,或是谷子,或是高粱,或是玉米,或小麦,或是土豆。在接二连三的阳光和雨露后,破土而出的禾苗,还要经过间挽、锄、搂、施肥等环节,拔除新生的野草和藤蔓,去除禾苗成长的种种干扰与烦恼。如此种种,是农夫们一滴又一滴汗水的精心浸润,不断板结的土地才算读懂了阳光的恩泽,破译了雨露的呼唤,才能唤醒地里逐渐分心的灵性,撩拔起庄稼茁壮的容颜和模样,为人们结出岁月轮回的造化。

几十年过去,回乡看到的基本上全是机耕了,连养的牲口也成了稀罕之物,只要出了钱,犁、耢、耙、种成了一犁通。听村里人说,茅坑的大粪都等着专人来收,足量的复合肥管保庄稼长势,除草剂代替了锄、搂等田间管理,人们省事了好多,甚至秋禾收割后的残茬也省得去刨,那张木铧犁的情结越来越模糊。人们种地手段的确进化了不少,但无形中也懒了许多,没有过去那样勤精了。不断的简略与催化,地里庄稼壮实的体魄中,似乎少了点人们应有的关照和施于,失去了一些本有的味觉。本来,庄稼都长在同一道地垄里,只要你去精心侍奉,本无所畏谁长谁短,谁高谁低。

爷爷不在了,三爷不在了,回头注视着老屋前墙上高悬的那张已经锈蚀的木铧犁,看着手把上已经干涸的汗油,盯着犁座下逐渐脱臼的铆榫。一阵紧似一阵的风声中,那段在我心田里精耕细作的记忆沁彻心骨,仿佛在告诫我:尽管它已经退出农事,但绝不可与人间恩遇绝缘,毕竟灾害与饥荒还在与人类磨缠。

身处工厂,端座电脑前凝视着一组又一组事关上天、入地的数据和信息,回望为人之初那把刻骨铭心的木铧犁,不禁自问:山乡事世中哪怕是一两滴原汁,都能在先人心灵的宣纸上,叠洇出一幅敬天畏地的浓情水墨。进时下自己行走在一个的流光溢彩的岁月,无论日月怎样更替,无论云雨怎样变幻,都应时时照映一下那张先人心灵的宣纸,专心致志地在事业的心里精耕细作,耕耘出长青不老的人生风景。

(作者:王建伟)

【关闭】    【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