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沙漠作品”都想拼命传达给人们一种“沙漠和大自然都很伟大”的感觉。可三毛,这个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就跑去沙漠定居的人,却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描绘出了一个“不伟大”,甚至有点“坏”的世界。 第一次翻看这本书的我,正坐着飞机去上海跟大学同学汇合,准备出国度假。 晚上八点二十分,机舱里的灯光暗了下来,我被书中的故事吸引,这个鬼灵精怪的三毛,不仅跑去垃圾堆捡东西布置屋子,甚至用装棺材的箱子打家具;邻居们借东西时特别“蛮横不客气”;房东家的羊踩坏她的天花板,天外飞羊的景象令人啼笑皆非……字里行间散发出她特有的顽皮,把寂寞、清贫和艰苦的沙漠生活,描绘得丰富又灵动。一群无知、鲁莽和愚昧的撒哈拉威人,也在她的笔下表现出了单纯、淳朴和善良的一面。 书中有一篇,名为《荒山之夜》,她与丈夫荷西去沙漠深处探险,荷西意外掉进泥潭,可能性命不保,三毛跑去求救却险被路人侮辱,她在沙漠中开着车逃命,机智地躲过坏人又折回泥潭救荷西。她在面对荷西濒临死亡时的无助与绝望,逃命时的恐惧和救人时的拼死努力,在这十几页的纸上,那么真实,那么急迫,那么痛苦,看得我心跳加速,用力捏住书页,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这时,飞机的广播中传来了机长的声音:“上海上空出现雷暴,飞机必须返回北京。” 我静静地捧着手里的书,似乎还没有从三毛的惊魂逃命中跳脱出来,但飞机上的嘈杂声已经不绝于耳。我才逐渐想清楚当时的处境:我正在飞机上,本应半夜到上海,等着坐第二天上午的飞机去国外。而此时,我的朋友正在去机场接我的路上,我在返回北京前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无法跟任何人联系。我不由地倒吸一口凉气,手边唯一可以用来“发泄”的东西,就只有那本《撒哈拉的故事》。 不知是不是身边的人太激动,我反而显得没有那么“绝望”,比起三毛与荷西在沙漠中日夜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与愚昧的撒哈拉威人周旋、贫瘠辛苦的生活和随时爆发的战争相比,我不过是晚睡几小时,或者多折腾几次而已,最坏的结果也就是花一些钱罢了。于是我重新翻开书,继续看起三毛与她在撒哈拉的那些“坏故事”。 飞机在半夜十一点二十分降落北京,给家人朋友报了平安后,我抱着书倚在登机口旁边的椅子上,许多人都急急忙忙改退签离开了,看了看第二天最早的航班,算了下时间依旧赶不上出国的飞机。 我决定向三毛学习,坦然接受各种可能发生的“坏状况”。然而,你下定决心勇敢面对的“坏故事”,也许就是应该属于你的“好人生”。 当我沉下心看书时,候机室响起令人喜悦的声音“您乘坐的航班,现在开始登机了。”此时,凌晨一点十分,上海雨停。 第二天上午,我准时坐上出国的航班。飞机降落后,我走出机场,那里天气甚好,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晴空万里。书早已经读完。 (作者:任悦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