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摄影 美术 散文 随拍 诗歌 返回专题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峥嵘岁月——纪念晨光集团厂庆一百五十周年
发布时间:2015-06-05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网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时间都去哪儿了”,我已从晨光集团光荣退休二年多了。在纪念晨光集团建厂一百五十周年之际,一种心灵的感悟,发自内心的感慨,情不自禁的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在晨光那片土地上的峥嵘岁月,抒写我们的前辈、战友、同事呕心沥血为晨光发展作出的贡献,留下的宝贵财富。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父亲带着我们一家从山西长治来到南京晨光机器厂,一家人住在金工里家属宿舍。在童年的记忆中,我总能记得住在我家楼上(过去叫亭子间)的郭阿姨,她是一位晨光夜校的老师。每当想起她,眼前总会浮现出离我家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坡上叫高头学校(原正学路小学高年级教室),在夜里发出的朗朗读书声,在她的教育下,许多老兵工、老工人学到了文化,认识了很多字,不少同志从初小升到了高小文化,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会了看图,写文章等。在金工里、丁村这一片区域里住着很多晨光名人、老一代知识分子、老兵工等,他们为晨光解放初期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我青年的记忆里,晨光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军工厂,一个大厂,人们梦寐以求都想进入的工厂,1970年我们一群青年学生有幸迈进了正学路1号“南京晨光机器厂”,前辈们敲锣打鼓的欢迎我们这些新鲜血液到来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进厂集中培训后,我分配到一个锯齿形状的工房(原43车间)当学徒工。看着这独特的厂房,一种好奇,一种渴望油然而升,决心要好好学本领,报效国家。就在这厂房里,我学会了操作机床的要领,钳工修模的方法,了解到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刀具几何角度的形成,也为我后来在晨光技校、职校业余授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这厂房里涌现了许多能工巧匠和英模,所知道的全国劳动模范郭绍江背刀法的由来;孕育出王月才全国劳动模范拼命三郎的1年干3年,3年干8年,8年干21年,提前跨进2000年豪言壮语;还有许多企业党政领导、科技工作者和高级技师们当年在这里的工作神态历历在目。在组织的培养下,我也从这片土地上走进了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开始我的大学生涯。

1980年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回厂后被分配到技术处,先后从事伺服机构、结构件等产品的工艺工作,见证和参与了产品的发展过程,从一名普通的工艺人员成长为一名室主任。看到上世纪末,晨光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感悟较深的就是工厂215所承担的伺服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走过的峥嵘岁月,取得的累累硕果。伺服机构集精密机械、电子技术、液压技术和气压技术为一体的精密产品,零件形状复杂,加工精度高,对生产环境的洁净度、温度、湿度都有严格要求。忘不了伺服机构研制期间的艰辛历程:多少人为改变伺服机构在航天系统三大短线之一而付出的艰苦劳作;为解决“三漏”的困惑而努力奋斗;为掌握从不锈钢到轴承钢、超高强度钢、高温合金、钼合金等难加工材料你记下了多少次工艺试验数据?那些精密零件在材料、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里、探伤等过程中出现疑惑时,多少人我解决这些疑团奉献出青春年华;忘不了伺服阀滑阀副的高精度内、外圆精密加工技术和高精密的计量配磨和流量配磨技术的形成;电火花、电解、线切割等特种加工技术的应用;小球突跳、支承开裂等问题的解决;伺服机构大壳体复杂形面从有手柄进入无手柄加工阶段的发展过程;忘不了为形状复杂零件加工设计出巧妙的工艺装备的设计人员等;还有许多忘不了。伺服机构制造技术的发展,开创了工厂制造技术的新纪元,见证了从普通加工——精密加工——数字化加工;从毫米级——微米级、实现亚微米级的加工精度,向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领域迈进,以精密加工技术为代表,带动了锻、热、表、冲、焊等加工技术的发展辉煌历程。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伺服机构技术从无到有,多种伺服机构荣获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航天部科技进步、国防科技进步奖,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丰硕成果令人可贺可喜。

记忆犹新的是工厂研制的伺服机构关键部件进入归零工作的攻坚阶段。工厂成立了7人领导小组,全厂上下夜以继日的工作场面,A、B两组废寝忘食的工作情景,设计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寻找故障复现,办公室、工房、试验室就是他们的家,一批设计、工艺人员在挫折面前不气馁、不退却,不畏艰难,登攀高峰。

在这期间我理解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谛。我忘不了,试验场上空一条白色的绣带腾空而起,某产品试验获得成功;忘不了从碧海中骤然升起的一束耀眼的光芒,直上长空,水下试验取得成功的喜悦;更忘不了两次试验连续遭受失败,第三次试验被迫停止的场面,当时整个战线上的干部、职工、科研人员遭受沉重的打击,无法用语言表达,难言的阵痛,憋住一股劲,脚踏实地的工作。晨光人顶住精神上的压力,凭着“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崇高思想,最终迎来了两年后的收获喜讯。江总书记致电航天部表示祝贺,航天部向工厂发来慰问电祝贺试验成功。

进入新世纪后,我也从一名室主任转变为某产品的主任工艺师。在此期间,见证了产品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时期。工厂抓住发展的时机,加强工艺装备技术改造,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形成了集多种加工技术、多种加工材料为一体的新格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工艺制造技术水平。2005年开展整体数控加工技术研究,开创了数控加工结构件的先例,异地协同设计与制造达到先进水平,结构件整体数控加工技术、搅拌摩擦焊制造技术、大型锻件等温锻工艺技术、大型部件变形控制技术,先后获得科工集团工艺创新一、二等奖。

在主管产品的初期,我看到设计人员背着一大包图纸下厂进行工艺性审查,工厂各专业工艺人员趴在图纸上仔细审查的情景,后来图纸通过邮件发到厂里,再后来通过PDM系统进行审查,工艺人员将设计三维图纸转为二维图纸。科技的进步,信息化发展,工厂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建立了CAD、CAM、CAPP等软件的应用标准和工艺资源库,数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些变化,让人感慨万分。

百年晨光,历尽沧桑,我们看到一个中国四大兵工之一的金陵制造局从解放初期军械修理发展成为目前拥有精密加工、精密成型、数字化制造技术等十二大类工艺专业和设计制造协同技术、CAD/CAPP/CAM集成、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工艺过程仿真、数控加工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车、铣、刨、磨、钻、镗、钳、插、研、抛等90多个工艺技术门类的现代化企业,在航天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大防务领域、高新技术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衷心祝愿晨光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樊家其)

【关闭】    【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