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2015劳模风采录
全国先进工作者马季军:我是飞天造“心”人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5/04/30

人物名片马季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811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参加了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天宫一号及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研发、研制和飞行试验任务。

感悟心语佩戴上这枚奖章,我在感到激动和自豪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很重的责任和压力。我知道,自己在工作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但我坚信,压力就是动力,它将时刻提醒我勇挑重担。我将以此为新起点,勇敢地肩负起国家和集团公司赋予的历史使命,搞好我国空间站电源系统的研制工作。我将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与同事们共同努力,攻坚克难,继续为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强国梦的实现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当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在茫茫太空中紧紧相拥的那一刻,中国航天人终于叩开了通向空间站时代的大门。电源分系统被认为是飞行器的“心脏”和“翅膀”,而带领团队铸造这“心脏”和“翅膀”的人,就是载人航天电源系统副总设计师马季军。

让天神有颗强大的“心”

同世界航天强国发射成功率相比,我国宇航发射成功率一直位居前列,神舟系列飞船和天宫目标飞行器更是百发百中。但光鲜亮丽的成功表象背后,并不意味着研制过程也一帆风顺。

2009年6月,神舟八号已基本完成初样研制任务和试验任务,正当大家打算喘一口气时,却发现了原有飞船总体方案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风险,要求将供电能力设计值提升40%。这对电源系统来说是颠覆性的改变,按照正常程序至少要两年半时间,但当时预留的时间只有9个月。

马季军立即组织召开决策会,听到消息的研制人员都炸开了锅。9个月,这么多的新技术要上,还有那么多的地面试验都要重新做,能行吗?但如果不行,我国的交会对接试验任务势必也要推迟。讨论声音渐渐淡去,空气中也仿佛充满了压力和煎熬的味道。经过对技术的充分评估和对进度的反复测算,马季军拍板决定:拼了命也要干成!

在之后的9个月里,除了过春节休息两天,马季军往返于北京和上海进行沟通,带着研制人员一起创新攻关,终于完成了飞船新方案的设计、初样产品的研制、分系统测试验证,研制的电源分系统产品提前十几天交付总体。

做最强大的电源分系统

在取得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的同时,马季军又投入到了空间站电源分系统的研制中。空间站拥有目前功率最大、难度最高、寿命最长、空间环境最复杂的电源系统。从来没有一个型号要求设计寿命这么长,从来没有一个型号需要在轨可维修,从来没有一个型号的功率要求这么大。元器件、原材料……太多的东西需要论证,太多的东西需要被重新设计。

在攻关组成立之初,年轻的队伍中大多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面对全新的课题和一系列科研难题,作为空间站电源分系统技术负责人,马季军将“传、帮、带”落在了实处。他坚持参加每周四的攻关组例会。面对型号工作,马季军一向严谨,所有的关键技术点都要求设计师讲清楚、论清楚,不清楚的用试验做清楚。

在马季军的带领下,空间站电源系统已完成了大量工程样机的研制工作,并开展了一系列试验验证。电源分系统方案已通过了空间站总体和用户的认可,并获得了上级机关的充分肯定。

自90年代初投身载人航天任务,马季军先后经历了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的飞行试验任务,天宫目标飞行器的攻关研制及与系列飞船的空间对接任务。每一次的成功,都印证着这一颗颗“心脏”和一双双“翅膀”的强健有力。(潘佳音)

京ICP备13027524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网站管理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网站运维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技术支持:北京航天四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