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弹道设计专家,从事实用弹道工程设计已经有50多个年头了,为我国弹道式导弹和大型运载火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声名远扬的科研专家,先后19次出访美、英、德、澳、瑞典等国家,每次谈判都以独到的理论、充分的数据、大量的图表和精确的计算征服国外同行。 他就是我国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研究员——余梦伦。 196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计算数学专业的余梦伦提前毕业,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报到。从那时起,他开启了与火箭弹道结缘的生涯。 在火箭研制初期,我国还没有电子计算机,计算主要靠手摇计算机,一般一条弹道要六名计算员花上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余梦伦来到弹道组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熟悉弹道计算。他发现,弹道计算中的积分计算过程很繁琐,遇上急需数据,计算员往往忙得焦头烂额。为了保证计算速度和准确性,余梦伦对计算方法加以改进,大大缩短了弹道计算时间。而那时,他毕业才刚刚半年。 有一次,余梦伦在摸索弹道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极其棘手的技术难题。为了确保自己的设想和解决方案准确无误,在近一个月时间里,他几乎一刻都没有离开过那台手摇计算机,不断计算修改。 最后,当余梦伦抱着一叠的数据报告与同事交流时,人们才发现一向清瘦的余梦伦,右臂似乎比以前“粗实”了许多——他不断转动计算机摇柄,右臂已经肿胀起来。 1996年7月3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即将发射亚太一号A通信卫星。 这次发射非比寻常,因为中国航天刚刚在四个多月前经历了发射失利的巨大挫折,长征二号捆火箭的对外发射合同被取消,保险公司发难,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美方拒绝来华参加发射……众多质疑声笼罩着中国航天人。 经过反复谈判和交涉,余梦伦终于以其翔实的数据,可行的安控方案分析,说服了谈判对手和每一位专家,换来了来之不易的发射。 然而,就在火箭腾空而起后,突然,火箭安全系统显示,飞行轨道出现“异常”,直逼安全边界。 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常规做法,火箭和卫星都应该要炸毁。但是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会使我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使我国的国际信誉一落千丈。 生死攸关!怎么办?余梦伦坚信自己反复验证的数据,他出奇的冷静,果断地给出“火箭正常飞行”的判断。现场安控指挥官结合各种信息采纳了他的建议。 结果,火箭出色地完成了发射任务,将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事后他回忆道:“当时我看弹道曲线都很正常,姿态角虽有些跳,但始终在理论范围内。对弹道方案我也是非常有信心的,所以当时不论如何紧张,我始终认定火箭飞行是正常的。” 快速做出火箭正常飞行的分析判断,需要深厚的技术功底;毅然向安控指挥官发出火箭正常飞行的信息,则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 如果没有“严”和“实”的作风做积淀,余梦伦是很难做出如此精准的判断的。(张娟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