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南苑东高地上班的人群中,经常能看见一位高瘦的老者,他头发灰白、目光谦和,逢人打招呼,总是微笑点头。认识他的人都会对他肃然起敬。 他就是中科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长征二号F火箭原总设计师刘竹生,先后参加、主持了4种型号的多次飞行试验;他十年磨一“箭”,实现了国人载人飞天的梦想。 2000年12月3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眼看着即将执行任务的长征二号F火箭被撞了一下,作为火箭总设计师的刘竹生心一下子掉进了冰窖。 他爬上几十层高的活动平台,查看火箭的“伤情”。火箭身上,十几处被撞的痕迹刺得他眼睛生疼,随行的很多设计人员顿时头脑一片空白。但刘竹生此刻并没有显出丝毫慌乱。 “事情已经出了,就要脚踏实地地做点能做的事儿,首先要知道伤成什么样,然后要知道该怎么做。” 他在一层一层的活动平台上细心检查,查看每个“伤口”的位置,大脑飞快地运转着:这种撞击力对火箭有多大损伤?箭体内部相应部位是什么装置?这些装置当前是否正常? 经过一系列检查分析,他慢慢释怀了——火箭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他打开火箭最关键部位查看,心里更踏实了,受伤的地方不在要害! 接下来是持续了五六天的专家会诊。刘竹生与所有一线人员一起战斗,每个数据、每项计算结果他都要亲自过目,几天后,近60多页的报告证明,火箭可以发射。2001年1月10日,长征二号F火箭顺利升空。 在某型号发射技术研究期间,刘竹生面对这“从无到有”的全新技术突破,被一系列关键核心难题困扰着。 刘竹生和同事们认为,要想保证试验万无一失,必须做进一步试验,验证设计的正确性。但当时时间和经费紧张的状况,让很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刘竹生一再坚持,认为时间和经费再紧张也要经过实际验证,不然心里总不能踏实。几番讨论,最后试验按期进行,不少没有预料的问题暴露出来,有些问题甚至关乎成败。 刘竹生的谨慎和较真儿是出了名儿的,也正是这股劲儿,让他负责的型号一步一步走得稳,飞得远。(张娟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