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央精神 集团动态 基层动态 典型人物 观点声音 心得体会 学习材料 图书推荐 图片新闻
典型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型人物 > 正文
黄春平 龙飞九天圆梦时
发布时间:2007-04-02    

人物简介黄春平(1938-)福建闽侯人。航天系统工程管理和弹头技术专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火箭系统总指挥,长征二号己火箭总指挥。先后参加或主持9种型号28次飞行试验任务,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总装备部载人航天突出贡献奖及两次航天奖等,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伴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安全返回,人们在称赞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同时,也把目光聚焦在托举“神舟”的幕后英雄们身上。黄春平——长征二号F火箭的总指挥,他的名字也随着“神舟”的一次次腾飞与返回而被提起。比起众人的关注,他更在乎的还是那茫茫的太空,那腾飞的神舟,那圆梦一刻的幸福。

七年铸“神箭”

1990年7月16日,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长二捆”首飞成功。这不仅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一步开拓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作出重要贡献,而且也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蓝图的尽早出台。1992年1月8日,国防科工委、航空航天部有关领导和专家,向国务院和中央专委汇报了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情况与申请工程立项的建议。

按照“快、好、省”的研制工作思路,载人航天工程中承担运载任务的火箭——如今大名鼎鼎的长征二号F火箭,是在“长二捆”火箭这个声名赫赫的“前辈”的基础上,以提高可靠性、安全性为重点改进研制而成的新型运载火箭系统。黄春平说:“在此之前,长征火箭在设计上不含任何载人飞行的理念。虽然长征二号F火箭是‘长二捆’火箭的改进加强型,但本质上却因肩负起载人航天的光荣使命而与其有着很大差别。”

1992年10月23日,航空航天部召开载人飞船和运载火箭方案论证动员大会,传达了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载人航天工程的决定,明确了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牵头负责,与全国各兄弟单位一起承担运载火箭系统——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研制。1994年5月,55岁的有着丰富型号研制和管理经验,曾在担任科研生产部长期间具体组织和参加过该工程立项论证和方案研制并担任过多个型号总指挥,刚刚获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黄春平,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长征二号F火箭的总指挥。

对于黄春平而言,这次任命与以往不同。组织上为他搭建起一个登天的平台,给予他在载人航天工程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大型工程中施展才华的机会。而他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插上坚实的翅膀。

此后的岁月里,黄春平和“神箭”的研制者们在艰辛、痛苦、喜悦和欢乐中,用忠诚、奉献和不息的追求铸造着让世界瞩目的光辉业绩。无论是在研究所还是在生产厂,无论是在发射场还是在试验室,“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一丝不苟铸神箭,分秒不差送神舟”的标语,随处可见。正是他们,用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攻克了载人航天工程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难关,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黄春平的领导下,长征二号F火箭研制工作全面展开,在明确研制目标和计划的前提下,研制工作紧锣密鼓地在火箭研究院及有关协作单位展开。

1994年,经各方努力,长征二号F火箭完成了逃逸系统飞行器的模装、活动发射平台的缩比模型生产和三余度伺服机构等55项关键技术攻关,完成了总体及分系统方案论证,并通过了航天工业总公司的评审。

1995年是长征二号F火箭研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于年底完成了方案设计阶段的所有工作,达到了方案设计阶段研制标准,顺利通过了方案设计转初样研制的评审。7月7日,中央专委召开会议,同意载人航天工程转入初样研制阶段,标志着长征二号F火箭研制工作的全面开始。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与以往的长征火箭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这两个系统不仅技术新、难点多、协调关系复杂,仅需进行攻关的关键技术就有十多项。其中火箭故障模式、故障判别准则、纵向解锁技术、整流罩上下支承机构、栅格翼阻尼器技术及栅格翼加工工艺技术等都有很大的难度。同时,根据载人航天工程大总体的要求,载人运载火箭采用技术厂房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运输的“三垂”模式和远距离测发控等,所有这些技术及方案在我国均是首次应用。

为了突破这些关键技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从方案开始便将其列入重点工艺攻关项目。

对于带有逃逸系统的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火箭的研制者们只是在国外的画报上看到过。俄罗斯人曾傲慢地提出:中国的生产和工艺水平无法达到载人航天工程对火箭的技术要求,只要中方出资,俄方可以直接提供图纸和产品。但是,这些都被中国航天人断然谢绝了。

在中国航天人的身上,就是有一种能量、一种气概、一种智慧;就是有一种为国增光、为民族争气的永不放弃的精神。多少个不眠之夜,设计室的灯光伴随着研制者们迎来曙光;多少个阖家团圆的节日,生产车间里忙碌着工艺人员、检验人员和设计人员的身影;多少个集智攻关的关键时刻,各级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工作,为黄春平和他所领导的研制队伍增添了冲天的干劲。

在逃逸系统和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的研制中,故障模式及其数据仿真、栅格翼、整流罩成为当时攻关的主要“瓶颈”。没有任何经验,没有成熟的技术可以继承,甚至连间接借鉴的条件也不具备。研制人员艰难探索、刻苦攻关,突破了火箭传统的研制程序,采取并行工程方法和交叉作业的做法,仅用18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逃逸系统和故障检测系统的研制和试验。18个月,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是短暂的一段时间。但对于火箭的研制者们来说,要在18个月里完成按常规需要2至3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的艰巨和复杂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1996年是长征二号F火箭初样研制阶段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中,长征二号F火箭研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完成了箭体结构(除逃逸系统结构外)静力试验件生产并交付试验;完成了振动箭生产及总装,并于年内上塔开始全箭振动试验;箭上电气系统研制也克服了诸多困难,于年内开始综合试验;活动发射平台通过技术设计评审并投入生产。至此,经过近5年的论证、设计和研制,长征二号F火箭初具雏形。按照工程实施计划,长征二号F火箭要力争在1997年进行首飞试验。然而,对中国航天来说,1996年是“创伤”的一年。这一年的“2·15”、“8·18”,两次发射失利,成为中国航天人心头一块挥之不去、时时隐隐作痛的伤疤。

两次重大发射失利使中国航天的国际声誉受到了重创,严峻的形势将研究院逼到了“失败不起”的地步。

一时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内外压力,到了“失败不起,没有退路,只能成功”的背水一战的境地!“质量即是生命”在全院干部员工中得到深刻的认识,惨痛的教训告诉大家:在火箭研制过程中任何一个细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乃至灾难性后果。研究院及所属各单位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强化质量管理的措施,从型号产品的设计、生产、试验、原材料元器件的采购和外协件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把质量工作放在第一位。

1997年是长征二号F火箭研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一年里,他们先后完成了运载火箭电气系统综合试验和匹配试验;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试验;电气系统单机可靠性增长试验和电磁兼容试验;箭体结构静力试验和全箭振动试验等多项大型试验。除了逃逸整流罩外,顺利通过了航天工业总公司组织的初样转试样评审和工程大总体组织的初样研制复审。合练箭完成总装齐套并进入总装;试样出图、备料、工艺准备、投产等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些均为试样研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但在初样研制工作出现一派大好形势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摆在了黄春平和火箭研制者们的面前:第一架份逃逸整流罩(模振箭用)由于缺少设计经验,质量超重,这一结果将不能满足逃逸系统的设计要求。为此,必须对整流罩进行“减肥”。

为了加大长征二号F火箭可靠性、安全性系数,火箭的整流罩比传统火箭的整流罩的要求更为苛刻,试验和生产的工作量比过去增加了两倍。但因为技术新、难点多,加之缺乏经验,整流罩设计超重了数百公斤。但试验计划又早已排定,牵一发动全身,时间不允许拖,可减重后从零件生产、材料供应到工装的更改都需要时间。怎么办?黄春平和两总班子一起拍板:即使困难再大,为了保证有效载荷,也必须给整流罩“减肥”。

总体设计部的年轻人接下了这个任务。经过连续两个月的日夜工作,终于拿出了“减肥”方案和强度计算结果。随后,工艺改进及生产安排也按新的时间节点做了细致安排。

承担这种结构的整流罩生产,这在火箭总装厂也尚属首次。工艺状态不稳定,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面对这个必须高质量完成的任务,火箭生产厂的员工没有退却。工人师傅、工艺检验人员与设计人员在现场一同分析,反复论证;调度员往返穿梭于各协作单位,做好中间工序的一切准备;工人们消化技术、摸索生产规律,创造了1个月完成3个月任务的新纪录。

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97年的寒冬季节“开花结果”。12月12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总装车间召开了开装动员会,为合练箭总装拉开了序幕。

中华梦圆

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源自远古时代“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在浩瀚的天宇间,在漫长岁月里,中华儿女为实现这一梦想不断地探索着。在沉寂了几个世纪后,直到1999年11月20日,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祖国的重托、人民的期望,出手不凡地将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送入太空,华夏民族的飞天梦想成为现实。这一里程碑式的壮举揭开了我国载人航天活动的序幕,也奏响了中国进军太空的序曲。

和长二F总师一起向集团、院领导汇报发射前情况

举世瞩目的神舟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并圆满回收,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它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运载火箭技术的国家,为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二号F火箭是“三高”产品,有高质量、高安全、高可靠三大特性,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个用于载人航天的全新的运载火箭;第一次事先明确提出了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指标要求,是目前中国所有运载火箭中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系统最复杂的火箭。为了满足载人航天的需要,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采用了55余项新技术,其中十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次研究了310种火箭故障模式及逃逸判据;首次研制了火箭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首次研制了全冗余的控制系统;首次研制了多种前置弯型逃逸固体发动机;首次采用“三垂”方式,即运载火箭在技术阵地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和垂直转运到发射阵地;首次采用远距离测发控技术,采用先进的光电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弱信号的远距离传输技术等等,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体技术性能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02年3月2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前夕,欣然挥毫将长征二号F火箭命名为“神箭”。长征二号F火箭不愧于这一荣誉。至今,它以六战六捷的战绩,向世界展示了“神箭”的风采。

黄春平最明白,高质量、高可靠、高安全是载人航天的生命线。“过去,我们商用火箭的可靠性达到0.91就行了,但长征二号F火箭却要达到0.97以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火箭研制者们来说,把火箭的可靠性提高到0.97,使航天员的安全性达到0.997,他们要做的是对现有型号和技术进行全面的“体检”,找出薄弱环节动手术。可靠性要求的提高,带来了一系列设计、要求的改变,甚至材料的改变。虽然长征二号F火箭是在“长二捆”的基础上研制的,但长征二号F火箭就像是脱了胎、换了骨。考虑到载人的要求,火箭增加了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当然,研制这两个系统,难度很大。也曾尝试过走走捷径,对其中的一个难点,想向俄罗斯的专家咨询一下,回答是要付100万美元咨询费。于是,决定自己干。最后,终于干成了。”事实证明,在中国航天人面前,没有越不过去的障碍!

在研制工作中,黄春平一再告诫研制人员,这是一项“不败工程”。因为要“载人”,人命关天,只能成功,不准失败。而箭上成千上万个零部件,要由千千万万个研究人员、设计人员、生产人员来完成。任何一点纰漏,都可能造成整个火箭发射失败。为了使“不败工程”真正牢靠,每一位设计生产人员一方面要不断地、仔细地查找自身的不足,一方面又要不断地请人给自己挑毛病,只有拿着“双面放大镜”,才能不断提高设计生产水平。

如今,“神箭”送“神舟”,实现了六连冠。但是有谁能说得清楚,在成功的背后中国航天人付出了多少心血。就拿黄春平来说,为保证长征二号F火箭的质量和可靠性、安全性,他可谓绞尽了脑汁。他从火箭的“细胞”——元器件抓起,火箭上的5万多只元器件,哪怕是其中有一个有隐患,“发脾气、闹毛病”,成千上万人的劳动和心血就将功亏一篑,遗憾无穷。黄春平这个硬朗的汉子,当然要不惜一切抓关键,紧紧把住元器件和原材料的源头,抓住工艺关,按照载人航天工程元器件“七专加严和五统一”的标准筛选、监制和验收。他不仅不放过任何一次的产品订货会,而且几乎跑遍了全国近60个元器件生产厂家,每到一处他都要下到生产车间,提要求、参与评审。正是他遵循古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兵家之说,用“早备料、备好料、打胜仗”的管理理念,领导长征二号F火箭的研制工作,时任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的他也因此被冠以“元器件副院长”的美誉。

黄春平深知科学、严格的工作规范对于火箭研制这一大的系统工程的重要性。在工作实践中,他孜孜不倦地向机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请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验室、总装车间、图书馆、发射场都是他学习的课堂。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春平这个从福建闽侯山区走出来的农家娃,厚积而薄发,他的管理思维和创新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崭露头角。40多年来,他始终工作在航天事业第一线,先后参加或主持9种再入飞行器的研制、定型批生产和4种运载火箭研制;参加或组织30多次飞行试验;首次实现再入飞行器局部回收,避免耗资巨大海上定型飞试;为再入飞行器小型化、轻型化、高精度和全天候飞行主持多项技术研究,首次实现了再入飞行器多项升级换代和重大技术改进;组织决策完成了国家某重点技术概念的研究,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研制过程中,他亲自动笔,对火箭研制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提出了规范性要求。他还主持编写了《航天技术经济学》、《运载火箭系统工程研究》、《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管理实践》等著作。

由于他出色的工作,在他担任长征二号F火箭总指挥的第二年便获得了航天奖。

“神箭”送“神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能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他也因此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总装备部载人航天突出贡献奖、载人航天先进个人及航天长征特等奖等光荣称号。

勇于决断

2000年12月31日,新世纪曙光即将来临的前夕,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兴奋与不安中守望着新世纪的来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中华民族为飞天搭建的天梯在天际间延伸。

下午3点10分,安静的发射队“大本营”里,黄春平房间的电话骤然响起。拿起听筒未等他说话,电话那边交织着急促与不安的声音似乎要震破他的耳膜:“黄总,总装测试厂房出事了,咱们的火箭意外被撞,您看怎么办?”闻听此言,黄春平心里“咯噔”一下,顾不得细想,急忙叫上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和年轻的副总指挥刘宇,迅速赶往测试厂房。

一路上,黄总都处在忐忑之中。

“现场情况比想象的严重。火箭被撞了十多处,原本直立的火箭箭身有点倾斜。”无论是试验队员还是基地参试人员,流露出的目光仿佛都在问:“受伤”的火箭还能发射吗?

与航天员们在一起

黄春平与刘竹生、刘宇三步并作两步爬到90多米高的总装测试厂房顶层,自上而下,一层一层或跪或趴地查看火箭。他们仔细地看着、记着,力求看清火箭究竟伤在何处、伤势如何。他们深知,如果因为这次意外而影响了发射任务,进而影响整个载人航天计划,且不说对试验队员、对全院员工将是何等的打击,更主要的是无法向党和国家、向全国人民交代。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凝重的气氛中迎来新世纪的第一天。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措施。

火箭非正常受力遭到撞击,还能不能发射,成为会议的中心议题。还能不能发射,谁的心中都没谱。轮到黄春平表态时,有人在他耳边悄声说:“你的发言可是要‘一言定乾坤’的。”

关键时刻要敢于拍板,要有根据地表态,这是黄春平的一贯作风。鉴于眼下只看到了火箭的“皮外伤”,还不能做出任何保证,他只简单地说了句:“还是先给火箭‘体检’吧。”接着提出了具体检查方案,并保证用4个工作日完成。黄春平的意见被指挥部采纳。

会后,黄春平与刘竹生率领研制人员立即投入“战斗”。火箭的关键部位——电器系统通电检查、动力系统气密检查、固体发动机探伤等给火箭体检的措施全面展开。3天后,黄春平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轻松了些,厚厚一叠的分析报告使他在指挥部领导面前郑重而斩钉截铁地做出保证:“火箭可以发射!”

2001年1月10日,矗立在发射塔架上的长征二号F火箭满载着中国航天人的凌云壮志,送神舟二号飞船成功实现了新世纪第一飞。这一飞,仅比原计划推迟了4天。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攻坚战中,冲在前沿阵地的火箭总指挥黄春平,沉着应战,功不可没。

航天发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成功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作为一名领导者,黄春平深知在关键时刻不但要勇于决断,更要科学决断。

黄春平的同事告诉笔者,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气温低到了零下28摄氏度。在黄春平总指挥的坚持下,发射被推迟了一天。

黄春平说:“虽然我们的仪器是按照零下35摄氏度照常工作的标准设计的,但有规定低于零下20摄氏度不得发射。载人航天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可靠,为什么要冒险赶时间?一旦发射失败,就会把原定的2003年载人航天飞行至少推迟两年时间,在这样的重大决策问题上越稳重越好。”

科学的决断来自于丰富的经验,10年的载人航天生涯令黄春平感到欣慰和自豪。尽管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不久,65岁的他卸下了长征二号F火箭总指挥的重担,但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涅槃而生的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将使中国航天员飞得更高、更远,让中国人民探索宇宙的步伐更加稳健,把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延伸得更远、更远。

(李少京)

【关闭】  【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