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三线 > 正文
乐凯华光:伏牛深山 时光荏苒
发布时间:2015-08-12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报

“刚才经过的是夏馆,马上就到板厂了。”离伏牛山深处的第二电影胶片厂旧址越来越近时,在此工作了26个春秋的李树森、出生在附近小镇并在此工作的马峰等老二胶人,满怀深情地谈起了二胶的三线建设往事。

40多年来,这里经历了“险峰化工厂——燃料化学工业部第二胶片厂——化工部第二胶片厂——中国乐凯胶片集团第二胶片厂——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的名称更迭,但厂里人仍亲切地称之为“二胶”。

这是一段内化于心、血脉相连的亲情记忆。

寒暑三易 千里选址

1969年8月15日,在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决定,在三线地区建设一座胶片洗印工厂,产品方案为军工胶片、彩色电影胶片、电影拷贝片等。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作为一个特定的政治任务,第二电影胶片厂和洗印厂的筹建工作排上了建设日程。中央领导指示:新建电影胶片厂、洗印厂,要找个没有风沙、温湿度适宜、水质好的地方。

很快,选址小组成立了。

选址小组首先对陕西关中地区的5县13个点进行了深入勘查,初步选定了三个地址,但经审查,不符合战备要求。

随后,选址小组辗转奔波在陕西、河南、湖北等地踏勘。先后选择了10余个县150多个点、拍摄了10余部选点电影,但一个又一个选址被否定了……

而在豫西伏牛山腹地,黄花墁下,有一条长不过2公里、宽不过300米的狭长山谷,山高林密,地势隐蔽,水源丰富,气候温和,是一个建设电影胶片厂的理想场所。

这里被选址小组发现了,并经周总理同意,被确定为电影胶片厂的厂址。

3年间,选址小组的足迹踏遍了豫陕鄂的山山水水,经历的劳顿奔波之苦、遇到的险象环生之境,旁人难以想象。

鏖战四载 厂房崛起

在选址工作紧锣密鼓开展的同时,第二胶片厂的生产装备制造、技术攻关、人员调配等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中。

工厂一开始对外称为“险峰化工厂”,被列入1971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明确分为总厂和分厂两部分。总厂建设在内乡县板厂公社,分厂建设在南阳市。

1972年9月8日,燃料化学工业部发出通知:“第二电影、洗印厂”对外正式称为“燃料化学工业部险峰化工厂”。10月21日,该厂定名为“燃料化学工业部第二胶片厂”。

1973年4月1日,伴随着削山填谷的隆隆炮声,第二胶片厂总厂的建设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据粗略估计,最早参与二胶总厂建设的有上万名人员。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在“三岔”这个狭小的山沟里,四周是人迹罕至的密林,脚下是崎岖坎坷的羊肠小道,夜里听到的是风吹林吼,时不时还传来野兽的吼叫声。

建设者们住的是低矮简陋的毛毡棚或草棚,四处漏风,到处漏雨。三伏天热得像蒸笼,闷热难耐;三九天寒风刺骨,冻得难熬,冷得实在受不了,有的工人就把砖烧热,用毛巾裹上放进被窝里取暖。部分带家属的职工,租住在附近老乡的磨棚里。磨棚四周散发着牛羊粪味,非常难闻。

建设者们吃的是红薯面窝头、玉米面发糕,油和肉很少,白菜、萝卜丝炖粉条是每天的“主打菜”;想吃点儿肉,需要去20多公里外的农村集市上购买。有时因暴雨冲垮道路或大雪封山,买不来蔬菜,他们就喝酱油汤或啃咸菜。有几位工人,想改善一下生活、换换口味,星期天上山采蘑菇,结果吃了有毒的蘑菇,差点儿把命搭上。

由于远离城市,建设初期交通、通讯十分不便,打电话、发信件都很困难。一万多名建设者进山出山,靠的是运输建设材料的大板车,后来厂里才增添了两辆大轿车。

在紧张的建设过程中,二胶的建设者和创业者们,遭受了数次大暴雨的袭击。肆虐的山洪冲垮了道路,中断了电力、通讯,让他们一度陷入缺粮断炊的境地。1975年的一场山洪,还冲走了两位民工。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二胶人硬是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为祖国感光工业发展献身的精神,坚持了下来。

一条条生产线、一个个车间相继建成,一批批产品相继走下生产线。

1977年7月27日,第二胶片厂举行了隆重的竣工验收大会。参加会议的建设者和创业者们热泪盈眶,一座现代化的胶片城,终于矗立在了荒凉的大山深处。

改革调整 化茧成蝶

由于工厂建设执行“边设计、边攻关、边施工”和“一切采用新工艺、不要外国一颗螺丝钉”的方针,设备从设计到安装,都带有攻关试制的性质,缺少备品备件,导致生产线开车率不足,产品质量没有保证。

投产当年,二胶厂亏损560多万元。到1979年,3年累计亏损1000多万元。

企业连年亏损,再加上职工生活条件就医条件差,子女就学难,二胶厂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部分员工人心浮动、人心思走。当年与张刚一起从郑州工学院进厂的5名同学,陆续走了4名。与张顺清一起从焦作矿业学院毕业的19名同学,也走了8名,留下的主要是因为“成家了,不好走”。

二胶人没有被困难吓倒。厂领导班子深入车间、生产岗位,调查研究,查找问题,寻找出路,制定了“三年扭亏,三年站住脚,五年发展”的目标规划。接着,在技术改造、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产品结构、研发新产品、稳定职工队伍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改革调整措施,渐渐扭转了局面。1980年,二胶厂盈利416万元,摘掉了亏损的帽子。

70年代末,二胶领导班子大胆改革,抓住印刷业由“铅与火”向“光与电”转变的历史性机遇,发挥涤纶片基优势,开发研制印刷胶片,迈出了产品结构调整的第一步。

随后,二胶在南阳建设了片基车间,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卷筒式连续涂布的PS版生产线。印刷胶片、胶印版材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结束了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

二胶也由一个生产军工胶片和电影胶片的战备工厂,搭乘80年代的改革春风,调结构、拓市场,华丽转身,成为印刷感光材料市场大潮中的领军者。

为改变“交通不便带来的企业发展受制约”局面,1990年初,二胶人开始谋划走出大山,整体搬迁至南阳。二胶采取了生产经营及生活新建项目和设施逐步转移的方式,在6年内,实现了平稳迁移。搬迁工作得到了国务院三线办的嘉奖。

目前,二胶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世界第四的印刷感光材料科研、生产基地,正向着世界感光材料最前沿领域,阔步前进。(荣思远 赵国庆)

【关闭】  【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