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组网先行
六载创新之路 打造国产双星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5/07/29

——我国第18、19颗北斗导航卫星研制记

中国又一次成功实施北斗导航卫星的一箭双星发射了,上一次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北斗卫星是在2012年9月。不同于以往,7月25日由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入轨的第18、19颗北斗导航卫星,是由远征一号上面级直接“护送”到工作轨道的。

这次升空的北斗双星“身份特殊”:它们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发射的第一批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承担了大量新技术验证工作,而且作为中圆轨道的北斗卫星,在全球组网任务中一共将发射24颗,占据整个系统30余颗卫星中的绝大多数。

状态基本一致 堪称孪生兄弟

身高均为2.2米,体重都是1014.2公斤,打眼一看连外形都基本一样。“我能把这两颗卫星叫做‘双胞胎’吗?”对于记者的疑问,卫星总设计师王平不假思索地回答:“没问题。”

王平介绍,除了搭载的个别载荷有所不同,两颗卫星的设计状态是基本一致的,说他们是孪生兄弟恰如其分。

“双胞胎”的诞生可谓生逢其时。2009年,集团公司为了满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需要,专门成立了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项目办,负责包括这两颗中圆轨道卫星和另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研制工作。

这三颗卫星承担着发射并建成在轨验证系统,完成系统方案和体制、关键技术、系统间接口和运行管理的在轨试验与验证,确定未来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状态等重要使命,直接关系到后续组网建设的进程。尤其是这两颗按照正式组网批产状态研制、同时投产的中圆轨道卫星,在全球组网中一共需要发射24颗,因此尽快完成新技术验证和定型对于后续同类卫星研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历时六年研制 呈现六大亮点

从2009年成立专门的项目办和研制团队算起,这两颗卫星一共经历了6年的研制时间才发射升空。究其原因,新技术多、新产品多、国产化程度高是主要因素。王平介绍,研制团队攻克了重重困难,创造出新产品采用率超八成、所有关键部组件100%国产化的突出成绩,呈现出六个方面的突出亮点。

首次采用全新的全球卫星导航信号体制,可与GPS等国际主流导航系统实现系统兼容和互操作,实现了用于全球组网的北斗卫星信号体制与之前区域组网的的北斗卫星信号体制的平稳过渡;

新增加了一路全新的S频段导航信号,使我国在掌握频段资源上占据了主动;

首次为北斗卫星增加了星间链路功能,星与星之间可实现通信、测距,进而实现星间、星地联合精密定轨、全球一站式测控等功能,大大提升导航系统的自主可控能力;

采用了全新的高精度星载原子频标,使导航定位精度进一步得以提高;

采用了大量国产化元器件和部件,元器件种类国产化率达到86%以上,电源控制器、锂电子蓄电池组、行波管放大器等关键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

采用了五院研制的导航卫星专用平台,运用了综合电子等先进技术,在使卫星功能、性能提高的同时,大大减轻了卫星重量,更适应于上面级一箭双星发射。

精心测试体检 不带隐患上天

作为北斗卫星全球组网的首发双星,北斗卫星导航工程总体、集团公司和参研各院都对两颗卫星的发射给予高度关注。卫星发射试验队在进入发射场的第一时间,就制定了“工作零缺陷、产品零故障、不带问题转场、不带疑点发射”的质量目标,严格按照计划开展“三查双想”及故障应急预案制定工作。

为了让“两兄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入轨工作,发射前的“体检”至关重要。结合双星发射的特点,这次发射场测试工作的数据判读有其自己的特点。

一是测试与判读工作同步开展,确保在第一时间完成判读工作,当日事当日毕;二是实行测试数据现场四级审核制度,测试人员、测试指挥、总体判读岗、分系统技术负责人四个层级要依次审核签字;三是将单颗卫星在五院和发射场不同时期测试的数据进行纵向比对,为每颗卫星编制个人“体检报告”;四是将“两兄弟”的测试数据进行相互间横向比对,看看两者在并行测试、环境变化相同、单机技术状态相同的情况下,表现是否一致。

在发射场准备期间,双星状态良好,没有发生任何质量问题。成功发射入轨、正式在轨运行后,北斗双星的表现如何,更加值得我们期待。(刘淮宇)

京ICP备13027524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网站管理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网站运维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技术支持:北京航天四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