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组网先行
创新,让“金牌”名号越叫越响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5/07/29

——记执行北斗双星发射任务的长三甲系列火箭团队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长三甲系列火箭团队的名号没有人会感到陌生。在我国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风云气象卫星工程以及大型国际商业卫星发射等任务中,这支队伍科学统筹、扎实工作,各类航天器发射成功率高达98%,发射次数更是接近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总次数的1/3。

不是全新的火箭,却是崭新的构型

7月25日成功发射第18、19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是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与3月30日发射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仅有一字之差。

这两发火箭莫非就是由成熟的基础级火箭加上新研制的上面级简单组合而成?

非也,长三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笑着说:“火箭并非全新的火箭,却是崭新的构型,研制试验都要组合起来考虑,我们是把它们当作首飞火箭来看待并开展试验的。”

据长三甲系列火箭副总设计师刘建忠介绍,远征一号上面级是为发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而专门研制的轨道运载器。

细数长三甲系列火箭的发展历程,创新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和脉络。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射任务需求、始终走在运载火箭国际先进行列,该火箭研制团队先后采用双激光惯组冗余+卫星导航复合制导、“零窗口”发射等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火箭的技术水平、运载能力、入轨精度、飞行可靠性以及任务发射适应能力。

务实高效 工作严谨

干型号工作最讲究一个“实”字。在长三甲系列火箭“两总”岑拯和姜杰的示范带动下,团队成员很好地继承了前任“两总”龙乐豪、贺祖明身上科学求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形成了务实高效的优良品质。

该团队在发射场对此次发射北斗双星的上面级进行测试时,发现上面级电池的某项指标出现了下降现象。尽管指标仍在设计方案允许的范围内,但他们还是给予高度关注。“研究问题的过程就是加深对事物规律认识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他们前后方协调、加班攻关、以苦为乐,终于弄清楚了原因,使火箭不带一丝疑问上天。

执行此次北斗双星发射前,为了检验一个发射工位改造后的适应性,长三乙火箭和改造后的工位进行了一次合练。像这样用即将发射的火箭参加发射工位合练的情况,在中国航天史上前所未有。

团结协作 后继有人

长三甲系列火箭团队是一支团结协作、凝聚力极强的队伍,他们能够经受各种压力与考验,肩负起高密度的发射任务。

在高密度发射形势下,团队成员群策群力,不断优化发射场测试发射流程,实施远程快速协同设计,交叉并行作业,使整个队伍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就在发射北斗双星的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火箭进行紧张的发射准备工作时,另外两发火箭在北京通过了出厂评审。北斗双星发射任务结束后没两天,一列专列就将载着两发火箭产品驶入发射场,执行下半年的发射任务。

在我国航天史上,用一列专列同时运输两发火箭到发射场执行任务,这是第一次,印证了中国航天的高密度发射节奏正在加快,火箭研制试验能力和工作效率也在提升。

作为一支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火箭研制队伍,它的人员年龄结构会不会出现趋于老化的问题?回答是否定的。用姜杰的话来说,在发射场遇到的年轻的试验队员“有的连自己都认不出来”。

长三甲系列火箭型号办副主任覃艺给出的统计数据更具说服力:目前这支研制队伍的主力人员平均年龄为37岁,35岁以下的年轻人约占55%,是一支年轻向上又经验丰富、能打硬仗的队伍。

在较好完成研制发射任务的同时,这个团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作风过硬、技术精湛、素质全面的中青年人才,他们中有的在队伍里迅速成长、担当重任,有的被输送到了其他型号,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刘淮宇)

京ICP备13027524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网站管理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网站运维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技术支持:北京航天四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