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学军,1962年12月生,中共党员,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型号系列总设计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防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带领团队不断攻克新技术,研发了我国多个新型装备,拓展了我国的装备技术和装备领域,推动了我国装备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长期以来,有这样一支队伍:当别人都在发力国家航天重点工程时,他们却默默坚守在装备领域,始终以创新的思维引领我国装备发展,用过硬的质量保障国家安全和利益。航天科技集团2016年度航天功勋奖获得者之一——一院型号系列总设计师祝学军,就来自这样的队伍。 用创新为产品注入生命力 “干型号工作,不能总跟在别人身后跑。”这是祝学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99年,37岁的她从前辈手中接过型号总设计师的重任。自此,注重创新的她带领研制团队一路快跑,以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为牵引,不断在原有型号中增加新技术,注入新能量,搭建新平台,开拓新的技术领域。 “自力更生”地“挖掘任务”,这是该型号研制团队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坚持的事情。据与祝学军一起工作了十几年的管总介绍,祝学军的思维和眼光总是很超前。 “祝总非常有危机意识,十分关注国内外装备领域的发展,不仅洞察力敏锐,而且对装备市场需求和前沿技术发展动态总是能够给出及时准确的分析。”管总说,她此前提出的多个新型装备发展建议,如今均已见成效,并成为国家新型装备。 然而,令祝学军更为欣慰的是,通过这些型号的“锻造”,一大批研发力量成长起来,起初的一支队伍也发展成为多支队伍。 于紧要关头显大将之风 在管总眼里,祝学军是典型的“技术大拿”,不单“以技术服人”,更能“以理服人”。在现场协调会上,面对矛盾和争议,她总能站在型号全局优化的角度,分析利弊,用探讨的语气提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她的优化分工,各单位的优势技术和资源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各系统高效和谐地开展工作。 装备型号研制非常艰苦,其间难免遇到试验失利等挫折。“创新是做之前没人做过的事,本身就带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肯定会有风险。”祝学军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有一年,某型号首飞失利,“当时大家都很沮丧。”管总回忆说,祝学军心里也很着急,但她没让失败的悲观情绪发酵,而是带领试验队相关人员连夜开展飞行试验数据收集、整理和故障分析,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 “祝总表现出来的大将之风,很快平复了试验队员消沉的情绪。”管总说,在那之后的一段日子里,祝学军总是和团队一起,分析数据,查找问题,然后反复设计。她加班的时间越来越长,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 在祝学军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该型号飞行试验终于取得圆满成功,开创了装备技术领域的新篇章。“在失败之后总结经验,突破原有的技术障碍获得成功,那时的成功,会更加欣慰。”祝学军说。 数年间,型号经历许多坎坷。但这些困难和挫折不仅没有打垮祝学军,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 “我们做的工作不是为了个人得失,而是为了国家利益。既然是国家的事,那就一定要办成。”祝学军说。 在压担子中给新人赋能 祝学军告诉记者,任何型号都有生命周期。作为团队的决策者,如果总设计师墨守成规,短时间内或许会很轻松,但团队未来的平台在什么位置?装备领域的出路又在哪里?“尤其是年轻人来了以后,看到这样的局面,谁会愿意留下?”祝学军反问。 在她看来,年轻人需要自信心和成就感,老人要为新人搭平台,给他们机会去展现,领导要在做好风险管控的前提下,充分信任自己的队友。于是,她要求团队不断创新,给年轻人制造锻炼的机会。 一院战术武器事业部某型号陈副总设计师从2004年参加工作起,就在祝学军的团队里。他眼中的祝学军是一位关心一线员工成长的好师长。 据陈副总回忆,他还是个小组长时,收到了调整到新项目论证岗的通知。起初他不理解。祝学军亲自找他谈心,站在他的立场分析型号以及他个人的发展。他的困惑被解开,并很快适应了新的岗位。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该型号不仅实现了集团公司内自筹立项,而且成为我国新一代重点型号,陈组长也迅速成长为型号副总设计师。 “自筹装备研制非常锻炼队伍,经过一系列高难度的新项目、新技术挑战,团队成员的成长和成就是做传统型号无法得到的,”祝学军说,“这就是风险与机遇共存吧!” 负责、敬业、严格、坚韧常被同事拿来形容祝学军。管总说,无论是在型号会议上,还是在试验现场,都能看见祝学军的身影,她给团队带来鼓舞,也为其他人做了表率。陈副总说:“我晚上七八点给祝总办公室打电话,她几乎都能接到。” 然而在祝学军看来,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是她践行航天精神的实际行动,“我刚参加工作时,我的前辈就是这样做的,我希望能把航天行业里的好传统保持下去。” (任悦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