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青,1966年1月生,中共党员,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常委、八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兼型号总指挥。引入了项目管理模式,组织制定9项型号研制基础性管理大纲,全面制定型号设计规范和准则,牵头制定型号28个设计规范,为型号全面推进、不出现方案性反复、实现一次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很多人眼里,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兼型号总指挥徐洪青代表着一种标准、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因为他负责的型号是技术和管理融合的典范。即便是与之朝夕相处的研制团队成员也会觉得他为了执行标准而不近人情。但事实往往证明,他的一丝不苟带来的是真正经得起考验的“精品工程”。 抠质量为造百年装备 “我们造装备是为了实用,特别是百年以后不让后人认为我们是在混日子。”徐洪青坚定的声音背后,透露出他严谨的工作态度。 型号副总设计师宋波涛记得,在一次飞行试验中,设备加电瞬间出现了一次异常现象,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该现象。徐洪青要求归零,带着大家用了整整4个月的时间将问题复现并最终加以解决。在型号研制过程中,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曾经因为徐洪青的“较真儿”,设计师与他当面顶撞。时任主任设计师的吉峰认为一款新型号应该允许过程中有反复,归零会给设计师的心理带来巨大压力。所以,他当时对着徐洪青拍桌子说“这样干不下去了”。 但无论是半夜的争执,还是小型会议上的冲突,都不能改变徐洪青归零的决心。吵闹之后,徐洪青带着吉峰等人把每一个质量问题彻底归零,使得装备在飞行试验中表现优异。 从事航天工作26年,特别是担任总指挥12年来,数千个日日夜夜,徐洪青每天做的事情可能就是与中国式的人情作斗争,甚至与自己的惰性作斗争,把技术和质量的标准真正坚持下去。他坦言,自从担任总指挥以来,他天天如履薄冰。“我是一个拿得起、放不下的人。如果事情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就放不下心;连自己都不放心,搞出来的装备怎么让别人放心?” 为了让自己和用户都放心,装备应用后,徐洪青就定下来坚持定期走访用户的惯例。时任总调度的朱光华回忆,这一习惯已经成为徐洪青与用户沟通的平台。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名和利。”徐洪青说。无论是被团队指责不近人情,还是被外界所误解,徐洪青始终认为,国家装备的意义更重要。 管理艺术在于激发主动性 2005年,徐洪青从前辈手中接过总指挥的接力棒,之后十几年来,他带领的这支团队涌现出了院长助理、总体部主任、总体所党委副书记、专业所副所长、型号副总师等人才,其人才培养智慧可见一斑。 在型号团队成员面前,逆境中的徐洪青会把情绪起伏压制下来。他说:“对于设计师,平时可以要求特别严,但遇上大的问题就是型号‘两总’的责任了,不必苛责研制团队。” 八部2室主任王学成非常怀念和徐洪青一起攻关型号的那段岁月,觉得那像是在一所优秀的学校学习的感觉。作为总指挥,徐洪青要求主任设计师、副主任设计师立足岗位,主动提出技术意见,对“两总”形成支撑。这个做法激发了研制团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优秀的设计师们获得了成就感,得以快速脱颖而出。 如今已是专业所副所长的吉峰对徐洪青在创新上的高要求非常有感触。他回忆说,正是因为徐洪青在2008年坚持用一种技术难度特别大的方案,一方面牵引了专业所设计师的成长,另一方面也实现了装备真正好用、管用、实用。他认为,型号“两总”坚持创新引领,更能激发人的成长。 徐洪青在关注队伍成长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规范和标准的设立。早在十几年前,他就引入了项目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型号设计、质量、工艺等管理工作。他第一个在八院战术领域组织制定9项型号研制基础性管理大纲,全面制定型号设计规范和准则。他牵头制定的28个设计规范,为型号全面推进、不出现方案性反复、实现一次成功奠定了基础。 徐洪青提出从技术、进度、质量、人员和经费5个维度管理型号,使型号技术指标全面实现,创造了国内相关型号的纪录,用户赞不绝口。 和徐洪青十几年朝夕相处的团队成员都说不出他有什么爱好。徐洪青也承认,十几年来,他一心都扑在型号研制上,真的没有什么爱好。散步、读书等,也都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沈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