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攀登,只为确保天地畅通
来源 : 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16日
 

8月初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炎热干燥,地表温度接近40摄氏度。

茫茫戈壁里,68米高的标校塔孤独地屹立着,没有电梯,没有厕所,仅有的两台空调也难抵热浪,但对于温源、黄才、汪沣3人来说,这是习以为常的工作环境。

在此次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飞行试验任务中,他们3人肩负USB和VHF天地对接工作。也就是说,天地之间的遥控、遥测、图像话音的链路稳定都靠他们了。

3位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的年轻人,是空间实验室任务中天地对接工作的“铁三角”,为了保证载人航天工程天地通信链路的畅通无阻,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了中国地图上东西南北的所有极点。研制团队的其他同事们开玩笑地称他们是“锵锵三人行”。

赤膊上阵和抱团取暖

东风站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时上升段的首个测控站。测控与数传链路的天地接口匹配十分重要,东风站对此次载人飞行任务意义非凡。

大漠戈壁,面对68米高的标校塔,3个人要把45台设备扛到20米高的屏蔽室,总负重超过800公斤,再爬到塔顶架好天线。之后,测试工作就在不到3平方米的小房间展开。

下午3点的屏蔽室温度已近40摄氏度,设备嗡嗡作响。密闭的空间里,空气无法流通,加上设备通电后释放热量,队员们热得赤膊上阵。“这间屏蔽室是为了模拟真实的天地对接状态而设置的,关上门运行设备就可以免遭信号干扰。当然,不开空调也是为了保证信号不受电磁干扰。”黄才说。

在这样的环境,平常人稍坐片刻就会感到缺氧,而试验队员愣是在里面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

队长温源对此前在国内另外两处地方做试验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在冰冷湿冷的环境中,队员们一起挤在屏蔽室里,靠设备通电后释放的热量来取暖。“热的时候赤膊上阵,冷的时候抱团取暖。”温源笑着说。

一朝升空 万全准备

当航天员在太空向全世界展示五星红旗时,当地面清晰地听到航天员应答“我已出舱,感觉良好”并举国欢呼时,却很少有人关注,荣光背后是测控人员事无巨细、年如一日的付出。

对服务于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天地对接试验队而言,恶劣环境带来的困难不算什么,更大的挑战来自技术本身。

“空间实验室的遥控指令多达几百条,各种工况组合超过几十种,是一般航天器的几倍。”温源说。

这次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要对两个型号进行双目标测试,工作量翻倍,压力也翻倍。在酒泉,3位试验队员需要把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上升段的全部指令在各种工况下都模拟覆盖一遍。

为了确保任务万无一失,在为期11天的测控试验中,天地对接试验队要进行2个月以上的准备工作:对接设备连试、对接文件准备、出厂放行、保卫保密管理……

“一方面是模拟真实的状态,把所有设备全部验证一遍;另一方面,对接站点的工作人员都要通过培训考核。”汪沣说,要做到人物双保险。

天地链路连的是人心

早在今年1月份,“锵锵三人组”就开始了各个站点的测试工作,从南到北,大半年的风吹日晒,让3个小伙子变得黝黑。

在东海之滨,他们要攀上100多米的铁塔上进行试验,铁塔没有内置的升降设备,3人只能依靠简易升降机登塔。海风的吹打下,百米高的铁塔晃动摇曳,试验队员要往返多次搬运设备,还要在塔上连续工作好几天。

回想起当时恶劣的工作环境,温源只是笑称“有恐高症的人可干不了这活儿”。

常年漂泊在外,扛几百公斤的设备,爬一百多米的标校塔……就这样一站接着一站,在他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还是家人。

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温源把孩子送回老家照看。谈及这些,队员们轻描淡写地说,“很多航天人都是这样,不值一提。”

随着测控技术日臻成熟,近些年测控人员少了一些天涯海角的奔波,但在东风站这样关键的站点,温源说:“虽然条件苦一些,但每完成一个试验,心里就踏实一些。”(郭倩 黄煜瑜)

打印 关闭